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家 >

賽道Hyper | 奇點臨近:定義智能眼鏡產品范式的時機已到

來源:財訊界  

一個新的終端賽道,正處于爆發前夜。

“未來,智能眼鏡的市場規模會比智能手機還大,會在現在的基礎上增長數千倍。”奇點臨創始人Mike Zhang告訴華爾街見聞,“我們研發的第一代智能眼鏡,將于2023年上半年實現量產。”

在可見的將來,智能眼鏡將不再作為智能手機的周邊終端,而將通過顯示、交互、芯片、操作系統和應用生態五項底層技術的構建,成為一種得以被全新定義范式的新型終端。

在此基礎上,將激發各類新的C端場景需求,漸次形成新型商業生態,從而催生有別于以往的科技商業新巨頭。

這樣的新巨頭,會具備哪些特征?

AR行業起爆:可見的擴張

什么是AR?

AR全稱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強現實(現實是基礎,增強是價值),是指通過攝影機影像位置及角度精算,加上圖像分析技術,達成虛擬數字世界與現實物理世界場景的結合與交互的技術。

1992年,在一篇論文中,美國波音公司的研究員首次提及“Augmented Reality”。若從1992年算起,AR不是新概念,但AR應用的落地,至今也沒有全面鋪開,因此算得上是“新”賽道。

目前,這條新賽道,正在爆發,很可能處于市場大規模膨脹的臨界點。

據Strategy Analytics在今年8月15日發布的報告顯示,消費級AR終端市場營收規模在2020-2021年間增長了兩倍。Strategy Analytics預測,到2027年,全球專用AR頭顯設備市場出貨量將接6000萬部。

Strategy Analytics執行總監兼報告作者David MacQueen表示,“消費級AR頭顯設備的出貨量在2020年至2021年同比增長161%,營收增長的幅度超過了AR頭顯設備整體市場,同比增長超過300%。”

應當說,AR終端爆發并非偶然。

激發這個行業規模暴漲的,不僅是政策支持、技術突破和疫情催化,更重要的是AR技術應用領域廣泛,能催生全新的商業價值落地進而形成增量市場。這與當前缺乏技術創新的主流移動設備——智能手機停滯不前、行業規模甚至出現小幅萎縮的行業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PC、手機、板等產品而言,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仍被分割在屏幕內外,而AR技術的智能眼鏡,能將兩者打通融合,有望徹底革新人們獲取信息和生產或生活的方式,打開無邊想象空間。

目前,除個人消費者外,遠程醫療、遠程教育乃至工業互聯網、交通運輸、智慧城市都對智能眼鏡產生相對更為強烈和迫切的需求。

智能眼鏡創業公司奇點臨創始人Mike Zhang對行業的預判也非常積極。

“參考智能手機產業發展階段,從百萬突破千萬,也就一兩年時間,而從千萬級到億級,差不多是兩三年,發展速度非??臁?rdquo;Mike Zhang說,“我相信智能眼鏡的市場規模發展也會和智能手機一樣,這幾年就會過千萬,2024年-2025年是個關鍵節點。”

Mike Zhang告訴華爾街見聞,他在2010/2011年就開始長期關注智能眼鏡,因為“它將徹底改變人類工作和生活方式”。目前,這個領域正處在相關技術爆發的臨界點,“是一個非常好的進入時機”。

盡管如此,Mike Zhang認為,智能眼鏡產業處于戰略發展階段,就眼下來說,并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市占率、出貨量方面,應該更關注底層技術和產品競爭力的打造,現在是市場等待好產品。

華爾街見聞獲悉,奇點臨將在2023年上半年量產推出其第一代智能眼鏡產品,整體重量僅為65克,比行業現有產品輕35%-40%。

奇點臨產品的底層邏輯

奇點臨第一代產品,與目前市場中能見到的同類產品有顯著不同:比如重量,很可能會創出一項行業新紀錄。這種不同,表面上以產品具體規格參數方式呈現,實際上是企業之間產品方法論及底層思維的差異。

目前智能眼鏡上游技術和供應鏈的發展現狀,類似2010年前后智能手機領域,供應鏈技術還不完美。如果簡單采用拼接堆砌的模式,做出來的產品在重量、設計及體驗上都無法讓用戶滿意。

如何在關鍵技術之間取長補短,做出優秀的終端產品,這非??简瀳F隊的系統架構能力。奇點臨Mike Zhang表示,團隊有十幾年的旗艦手機研發經驗,對高品質、用戶體驗、設計美感的極致追求融入了團隊基因,一直追求“看別人看不到、想別人想不到、做別人做不到”。

從模式上看,奇點臨采用了“縱向一體化”策略,類似于旗艦手機開發模式,先想清楚未來2-3年的旗艦機應該是什么樣的,能帶給用戶什么樣的價值和體驗,再以Top to Down的方式,從上到下逐層拆解全流程所有的關鍵技術和關鍵模塊。

隨后,搞清楚目前AR智能眼鏡技術發展到了哪個階段?未來3-5年技術發展路徑是什么?完成這些拆解后,Mike Zhang說,“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技術和產品的實現路徑是什么,據此我們再做相應準備。”

Mike Zhang強調,團隊開發產品的模式、方法論、理念,掌握的know how,這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智能眼鏡的形態和特,奇點臨也有自己的認知。

智能眼鏡與手機、筆記本電腦和iPad之類攜帶式產品的最大不同,在于眼鏡是戴在臉上的穿戴類產品,具有消費電子的智能屬和服飾的時尚屬。

由此Mike Zhang認為,智能眼鏡首先要求輕便舒適,包括優秀的溫控、續航,便于長時間佩戴;其次,飾品屬對眼鏡的品質和設計美感都提出極高要求,要能彰顯佩戴者的審美素養。

一個新品類的爆發或驅動因素是什么?Mike Zhang對華爾街見聞說,“這一定是基于硬件技術。只有硬件做得足夠好,用戶愿意嘗試并長時間使用,內容生態才會隨之得到發展與趨向高度繁榮。”

與當下的主流終端“智能手機”相比,智能眼鏡應用生態規模更大、范圍更廣、各方參與更深。

“智能眼鏡應用生態更場景化,可能眼睛看到哪兒,應用就在哪兒彈出;應用程序無處不在,可隨時訪問。”Mike Zhang指出,“智能眼鏡應用生態,更多的有可能是用戶、商家和開發者三方面一起共建,改變以往只有開發者或商家兩方參與,用戶只能被動接受的情況。”

行業關鍵:定義產品范式

就當前的消費特征看,AR技術和智能眼鏡經過十余年發展,市場教育和用戶認知已有一定基礎。

那么,目前產業發展的破局點什么?這其中,涉及到的是Mike Zhang的思考方向,其最終的指向屬于獨創的認知——奇點臨要對智能眼鏡產品的形態、功能和技術做全新范式定義。

這是Mike Zhang認為中國處于智能眼鏡大規模爆發前夜,應該意識到并推進落地的核心命題。

“要有人站出來定義智能眼鏡:這是什么樣的產品形態?它具備什么樣的特才是消費者愿意體驗、購買、并長時間佩戴的?”Mike Zhang提到,“正如當年喬布斯對智能手機做的革命新定義一樣,我們對智能眼鏡也應該做范式定義,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使命。”

Mike Zhang具有20年手機產品和研發經歷和經驗,親身經歷中國科技從Manufactured by China到Copy to China,再發展到最的Copy from China。這樣的變化,從Elon Musk說的那句話——Buy Twitter Copy Wechat,可窺一斑。

2000年前后,智能手機的開發和模具都是在國外做好,中國企業只是做復制和實現本地化生產,沒有機會觸及研發環節。經過10年發展,中國企業終于具備了一定的研發能力。到喬布斯對智能手機的范式做了全新定義之后,中國智能手機公司基于這個范式,規劃和開發了Android手機,從而引發了中國智能手機的崛起。

但是,在芯片、算法和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層面,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寸土未取。

在最10年,華為終端、海思和大疆等技術商業組織,為中國培養了大量底層硬科技專家和人才。國內業界開始具備全球視野,對產品的認知(即對C端需求的洞察力)也得到大幅提升,而產業鏈資源完整、5G、云計算、存儲和AI等信息基礎設施,也取得長足進步。因此,國內業界做定義產品范式的能力和條件已經具備。

Mike Zhang認為,“由中國企業定義智能眼鏡范式的時機已經成熟”。此前,中國企業對無人機和掃地機等小品類的范式做了全新定義,事實上這已經走在了美國人的前面。“中國科技界在部分智能單品領域已領先于美國人。對智能眼鏡而言,也同樣能做品類范式定義”。

華爾街見聞注意到,奇點臨對智能眼鏡做范式定義的思考和能力,實際上構筑了這家創業公司難以被逾越的護城河。

怎么看待智能手機巨頭當前擁有的優勢?據Mike Zhang分析,所謂優勢,總體分兩類: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但核心來自技術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Mike Zhang本身在智能手機行業擁有20年旗艦手機研發經驗,曾是華為手機第一位首席科學家和首席架構師,主導定義了華為P系列和Mate系列旗艦機產品模式。

Mike Zhang說,消費電子產品巨頭的優勢實際上源于技術優勢,有了這個,才有后面的產品優勢,繼而會有品牌優勢,再形成渠道優勢,但根源就是技術優勢。

作為曾經對智能旗艦手機產品模式做出定義的首席架構師,Mike Zhang對比了智能手機和智能眼鏡的關鍵技術指向后發現,兩者僅有小部分重合,但智能手機的技術優勢絕大部分無法向智能眼鏡溢出。

由于存在這樣的本質差異,Mike Zhang認為奇點臨雖然是個創業公司,一旦切入智能眼鏡行業,也能構建起自己的護城河和競爭優勢。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