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三文娛 >

要聞速遞:《姑蘇繁華圖》記錄清代蘇州風物

來源:華西都市報  

2020年年底,“唐宋八大家”特展讓人看到了遼寧博物館在古代書畫領域的實力;今年下半年,“人·境——古代文人的園中雅趣”和“和合中國”兩大重磅展覽又在遼寧博物館相繼亮相,除了躍然紙上沁人心脾的文人雅趣,還有清晰明快的策展邏輯和參觀動線,在近年國內大展中尤其稀缺。

《姑蘇繁華圖》一個姑蘇的兩朝勝景


(資料圖片)

展出了430余件文物的“和合中國”展,是遼寧博物館建館73年來最大規模的展覽。作為宮廷畫師的徐揚是清代最重要畫家之一,他的《乾隆南巡圖》第六卷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中展出,以大運河為主軸,展開江蘇蘇州閶門到胥門一帶的盛世繁華氣象。比起奉旨應制之作,此次遼寧博物館展出的徐揚另一代表作《姑蘇繁華圖》,更能體現這位地道蘇州人對家鄉的赤子之心和嘔心瀝血。

長達12米的《姑蘇繁華圖》,從蘇州府境最西南端的靈巖山開始,往東北向越山涉水,掠過太湖東北角、直穿獅、何兩山,直抵巍巍蘇州城下;眼看到了高潮部分,畫家卻在水平的畫面上變了個空間扭曲的魔術:本該由西側入城向東,畫家卻任性地讓城東的葑、相二門先出現在畫面上,將姑蘇城的繁華景象盡數展現后,再從城西的胥門、閶門一線出城,一路沿著山塘河向西北,最終抵達虎丘山。如此一來,蘇州精華便可不留遺珠。

獨具匠心的不只是畫面布局,以傳統青綠山水為主調的《姑蘇繁華圖》,還可以看到兼工帶寫、界畫技法和西洋美術“散點透視”法三者結合,通過12000余各色人等、2140余棟房屋建筑,具體而微、生動傳神地記錄了康乾盛世時蘇州這座“天堂之城”的人文風物。

同展的還有中國古代城市風俗畫中的頂峰——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兩相對比,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畫家的手法與視角也是大異其趣,分別表現了明、清時期的城市風貌與人文風情,古代城市的變化赫然呈現于眼前。

《石渠寶笈》中收錄的“仇英實父制”款,從體量上較之《姑蘇繁華圖》要輕一個量級,但勝在表現百姓更為熱鬧歡騰的生活狀態。民居墻上掛著元四家風格的山水畫,“小兒內外坊脈藥室”則掛著小兒安圖畫片,畫家善于發現生活的慧眼背后,是時人的文化品位和心理寄望,以及商品經濟萌芽。

《文姬歸漢圖》現存罕見金代繪畫珍品

這樣的同展比較,還有一處是關于《千字文》這一中國古代童蒙識字課本,展覽中有兩位絕世大家以此為藝術源泉的再創作:歐陽詢的行書《千字文》,可見初唐勃興氣象和士子風骨,亦是歐體書法的代表作;至于宋徽宗的草書版,從開頭“天地玄黃”到結尾落款“天下一人”,幾乎一筆連貫、一氣呵成,令人眼花繚亂、拍案叫絕的同時,也不免唏噓:藝術登峰造極,國家卻文恬武嬉,危如累卵——就在這件“宣和壬寅”(1122年)的書法極品誕生后五年,便爆發了著名的靖康之難。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最優秀的品質和傳統之一,“和合”自然少不了中西合璧,如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利瑪竇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是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但和今天的地圖明顯不同的是,南極洲的上方是一片大海,因為澳大利亞當時還沒有被發現。除了各大洋中繪有插圖,并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地圖變得更為形象生動外,“坤輿”主圖四角更是附上數幅天文、地理圖,圖中包含的知識在今天已是常識,但在明代可謂耳目一新。

世傳孤本的《兩儀玄覽圖》,雖是八條屏幅,但均根據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為藍本繪制,兩者有著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皟蓛x”的特色是將五大洲的主要山脈、河流等,以今天地形圖依然通用的綠、藍色悉數表現;其漢字注釋旁,后還被清人加注滿文注音。

至于表現民族交流、交融主題的展品,除了趙孟頫《紅衣西域僧圖卷》、南北朝時期明顯是羅馬帝國風格的人物鎏金銀盤和銀壺這樣摹寫靜態的珍品外,東漢印有人獅搏斗的棉布殘片、隋代的胡人吃餅騎駝俑和狩獵紋金方奇、唐代的石刻胡旋舞墓門等,表現異域人物活動均栩栩如生。而借此機會,觀眾得以一次賞齊散落于新疆、甘肅、寧夏等多地甚至縣級博物館的奇珍,實在難得。

這些展品中最生動也令人動容的,莫過于吉林省博物院的張瑀《文姬歸漢圖》。作為現存罕見的金代繪畫珍品,畫家筆下沒有同時期宋代畫作常見的山川秀麗、物產豐隆,但高就高在堪稱“貧困”的背景下,通過人畜群像的面部表情、動作甚至只是衣物和頭發擺動的幅度,苦寒與風沙的肆虐便一目了然。最為傳神的,要數那只蹣跚學步就是萬里征程的小馬駒——只要想想它怎么會出現在那里,就可知文姬歸途時間之長、條件之艱。

若說最能集中體現“和合”深意的,恐怕是展覽后部不那么大牌的一件展品,這件元代《織錦百鳥朝鳳圖》,圖案常用于百姓家的喜慶場合,內容則源于中國古代傳說:鳳本為一只普通小鳥,用自己采集的果實拯救了瀕臨餓死的其他鳥類。每只鳥各自獻出一根最美麗的羽毛來報恩,于是鳳成為了最漂亮的百鳥之王。今日世界講求的和諧共生、合作共贏,其實早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生存準則,也應了此次大展集腋成裘的策展歷程。

《杏園雅集圖》展現中國建筑造園美學

雖然“人·境——古代文人的園中雅趣”展的體量和聲量不能與“和合中國”比,但哪怕宋徽宗《千字文》這樣的一級文物,逢重大場合,遼博也是會拿出來展出甚至進京的;而吉林博物館的《文姬歸漢圖》、寧夏博物館的石刻胡旋舞墓門這些鎮館之寶,也曾在兩年前杭州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之路”大展上露面。

但遼博與北京畫院聯袂捧出的“人·境”展就不一樣了,除了遼博自有的39件館藏,還有32件借來的、幾乎長年累月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秘寶,如經張伯駒火眼金睛辨識的清代龔賢《湖濱草閣圖》、惲壽平《魚藻圖》、華嵒《臨鏡圖》等吉博珍藏一級文物,加上南宋劉松年《秋窗讀易圖頁》、元代趙雍與張渥合作《竹西草堂圖卷》、明代沈周《東莊圖冊》等海內孤品。

園林是中國千余年以來傳統繪畫最重要的創作母題之一,至于“談笑有鴻儒”的雅集,無疑是這一母題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精華部分。鎮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自本世紀初以來首次外出展覽的明代謝環《杏園雅集圖》,從構圖、神態、衣著等各方面,除了傳神地刻畫了全部出場人物,還精確地表明了其地位及之間關系,有藝術史家將這幅畫譽為“國畫版《雅典學院》+《夜巡》”,而身為錦衣衛千戶的畫家本人,也如拉斐爾和倫勃朗那樣,為自己在畫面上尋到了一席之地。

但這樣的高度評價也只能說是管中窺豹,因為“杏園”從園林入口而曲徑通幽,漸入“雅集”佳境,經僮仆、畫家、副賓群、主賓群再到僮仆,構成起承轉合、有高潮還有尾聲的嚴謹文學敘事結構,同時也將中國傳統建筑的造園美學寫意又寫實地完美展現,這即便是同類題材的西洋不朽經典也難望項背。

《杏園雅集圖》以明代江西文官集團在京的私人活動場所來側面展露當時帝都的政治生態,而沈周的老師吳寬的私家園林東莊,則是江南士大夫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俱樂部。如果說鎮江版《杏園雅集圖》是站在諸多巨人肩膀上的集大成者,由“中國書畫收藏當代第一人”龐萊臣家族捐獻給南博的沈周《東莊圖冊》,則是該地域吳派同題材繪畫的開山者。

24幅東莊風物(今存21幅),既有沈周前期小幅山水中的筆精墨工、細潤設色,也兼具其后期的游刃有余、不拘小節,以“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其絕,筆法復縱宕”,真正做到了絕大部分文人畫求而不得的“平淡天真”,影響了后世包括文徵明《拙政園圖》、沈士充《郊園圖》等,更是引得董其昌題跋“神游其間,何羨坐鎮百城哉”,以表達作為同行后輩的五體投地之情。

關鍵詞: 姑蘇繁華圖 遼寧博物館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