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三文娛 >

熱文:百年老店傳承工匠“銅心”

來源:北京日報  

《銅行里》 老藤著 作家出版社/沈陽出版社

很多人第一次看見《銅行里》的時候,把書名都讀錯了,“銅行(háng)里”讀成了“銅行(xíng)里”,然后困惑于這是個什么樣的故事。會產生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銅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不是很常見了,大家不太會想到銅器行當。


(相關資料圖)

如果不是接觸了這個作品,不是有作者老藤老師的介紹,我也不知道,原來沈陽曾經有一處“銅心”。史載,清太宗皇太極稱帝后,為壯帝威,赦令制作銅器的作坊均設置在盛京(今沈陽)城內中心,制作鐵器的作坊則安置在城周,取“銅心鐵膽”之意,守衛皇城。銅器作坊由此發揚光大,廣為人知。這是小說《銅行里》開篇的交待,傳奇的氛圍已經拉滿,讓人對接下來要發生的故事充滿期待。

作者老藤當然不會讓讀者失望,于是一個傳家百年的老字號——石家銅器行“富發誠”出現了,幾乎是銅行里存在多久,“富發誠”就存在多久,那可是“富發誠的奉鑼一響,整個盛京城都跟著晃”。銅行里以響器遠近聞名,奉鑼銷路最廣?!盎巍笔亲蠲畹?,并不是指響聲震天撼地,而是指東北地區的扭秧歌。響鑼一敲,大家都想跟著扭一扭,整個畫面一下就出來了,而且是動起來了,鮮活,充滿市井煙火氣的誘惑。這樣有影響力的石家,必然會發生不一樣的故事。石家現在的傳人石洪祥在父親的日記里發現了一個秘密,也可以說是一個心愿:父親想打造一冊“軟銅冊”,紀念自己的朋友。但是日記里只有百位友人的名字,光有人名是無法填滿銅冊的,于是,石洪祥開始探尋往事,回溯那個悲壯但更慷慨激昂的年代。

一個人名,一段傳奇,填滿一冊銅冊。一個人名被勾畫,父親找回這個人名隱藏的故事,石洪祥用這段故事填滿屬于這個人的銅冊。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銅行里》中父親的每一次回憶、出現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我們也如身臨其境,跟著故事中的人物或悲或喜、或起或落。塵封已久的記憶被喚醒,拂落的塵埃是父親往昔的情誼,煥發出的閃耀光芒震撼石洪祥以及看故事的我們。

《銅行里》最大的亮點是銅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對銅器熟知的人已經越來越少。銅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符號,連接著中華文明久遠的歷史。小說中關于銅器的細節,總是充滿儀式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銅器行大掌柜在收小學徒時講到的三個規矩:具銅心、辨銅氣、結銅緣。

具銅心,即“選擇當銅匠,就要有一顆經過十二煉的銅心,哪怕深埋黃土之中也不銹不爛,不改不變?!?/p>

辨銅氣,即“銅與人一樣有一種看不見的銅氣在,銅匠若不辨銅氣,則識不了銅性,做不到人銅合一,做出的器物就會缺少靈氣。”

結銅緣,即“選擇了做銅匠,就是與銅結下了一生之緣,要敬銅、惜銅、善待銅,把自己修煉成一個銅人?!?/p>

其中,銅氣最為玄奧難懂,是要有悟性的人用心才能體會得到。雖然看起來玄之又玄,理解之后就會發現,這與現代科技文明精工細作的工匠精神殊途同歸。具銅心,是持之以恒的決心,是對所從事行業的熱愛之心;辨銅氣,是熟能生巧的技藝,是不斷探索、精益求精之后對品質自然而然的一種感知;結銅緣,是具備為自己從事行業發光發熱的覺悟。做銅匠如此,為自己熱愛的事物奮斗,亦如此。

《沈陽古城沈河地名》里這樣描述:“銅行巷,北起中街路,南至宮后巷,長200米,寬5米。始建于清初,1975年成今狀。清代稱銅行胡同,1988年命今名即銅行巷,均以該地清代專制銅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銅行得名。此地元、明、清天命年間均為古城內唯一的南北交通干道。清代系全市唯一的銅行制品集散地?!崩咸倮蠋煹摹躲~行里》,讓現代與歷史建立起聯系,一條百年滄桑老街,一家百年傳承老店,訴說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傳奇,見證了一座工業城市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