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人間四月天,最美讀書時。
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問卷·第三季》希望在碎片化信息時代,人們不要放棄紙質閱讀;在電子化的趨勢下,依然保有對于紙質書的熱愛。
與前兩季問卷不同的是,本季特請出史航、鄭淵潔、肖復興、唐小兵、傅光明、李冬君和袁一丹七位《天天副刊》的老朋友、資深愛書人士作為問卷“出題人”,他們把對于閱讀的思索融入了題目中,在高質量的提問與回答中,讀者們可以領略到閱讀給人類帶來的喜悅與力量。
閱讀是世界上回報率最高的投資行為,希望本版的問卷能夠啟迪、潤澤每一位愛書人士的心靈。
世界讀書日專輯第叁期
出題人:肖復興(著名作家)
答題人:張菁(《青年文學》主編)
林遙(作家、編劇、說書人)
趙依(理論評論和小說創作者)
壹
您現在的閱讀,一般是選擇紙質書籍,還是電子文本、有聲讀物,或是網上、手機等我們常說的“拇指化閱讀”?如果您的閱讀這幾種兼而有之,那么,其閱讀的時間比例大約是多少?
張菁:紙質書籍的閱讀占據主要部分。世間萬物,浮塵變幻,書籍就像一個處所,讓這一切于某刻某處停留。書籍的裝幀是藝術性的體現,它呼應的是作者對世間萬物的觀照與思考,體現著作品背后隱匿的參與者——編輯的智慧。
林遙:我平時閱讀以紙質書籍為主,電子文本也占了一定篇幅,但有聲讀物幾乎沒有。從比例而言,紙質書籍大概能夠占到70%,電子書約有30%。我本身不反對電子書的閱讀,尤其是在閱讀現當代小說和相關論文和評論文章方面,電子書和手機閱讀,因攜帶方便,自有其優勢。
我閱讀的紙質書籍主要是古代典籍、文學經典以及社科類的大部頭著作。在我看來,今天的紙質書籍,如同古代的版畫制作一樣,遲早會成為典藏的藝術品。
書不僅是書,而是由內而外的渾然一體,是一種美的神啟。這種說法在當前的圖書市場中,有點像“苦中作樂”的自矜,反映的是紙質書籍滯銷的困境。新一代人的閱讀,其實也是在尋求某種問題的答案,不過想要在網絡中得到完整的答案并不容易,終歸還是要乞靈于大部頭的紙質書籍。
趙依:兼而有之。具體的比例恐怕很難精確化,但應該是差不太多。就我個人來說,內心始終不愿意放下閱讀的官能感覺,眼睛在發黃或泛白的不同紙張上辨視文字,鼻子聞著紙、膠、墨或皮革的氣味,手觸摸、翻卷著紙頁和封面,時不時進行勾畫、標記……
當然,如今的閱讀終端也在努力地貼合這些需要,比如很多閱讀器和觸屏筆可以模擬紙張的顏色和書寫手感,這是科技的進步和人性化,但離完全實現人在閱讀過程中的事實感還有距離。
另外,對我來說,閱讀的方式其實是被時間性質切割的。由于從事編輯工作,日常生活幾乎等同于做一名專業的第一讀者,很多稿件是直接發送電子稿到投稿郵箱,收到以后也就看電子文本了,不會再打印出來;同時,又有相當一部分稿件是通過郵寄的方式投來,不僅有打印稿,還有部分手稿。從投稿的路徑不難看出,現代社會的匆忙日常中,電子化的便捷性和紙質文本的莊重感正在不斷博弈。
貳
您閱讀的習慣,一般是在地鐵上,還是在如廁中,或是枕上,或是圖書館、咖啡館里,書桌旁?
張菁:我的閱讀分為工作閱讀和興趣閱讀。工作閱讀多在書桌旁,興趣閱讀多會選擇舒適的位置。閱讀更多時候像是和一個隱秘者的對話,有著身心的愉悅。
如羅素所說,只憑閱讀本身,并不能提高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一生中能讀到一本好書,在閱讀中又感到樂趣,這種樂趣又把我們引申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樂趣,這才是一本好書應有的價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義。
林遙:我閱讀的地點一般是三個地方:交通工具、入睡前的枕上、書房的書桌旁。
交通工具上我會選擇電子書,因為的確方便,且隨時打開,隨時可讀。大部分閱讀會選擇坐在書桌旁,因為環境的關系,能夠很快進入一種境界?,F實如此殘酷,可能早就了然于心,閱讀卻可以讓你不肯輕易妥協,馴服某種信念。在入睡前的枕上閱讀,則是在尋找入睡前的一種不舍回眸,就如同拂曉前最后的一片幽深的夜色,這個時候,總是會想到夜眠的書寫者,是不是應該睡了?
趙依:對我來說,深度閱讀才算是真正的閱讀,需要的是靜下心去沉浸其中,環境其實不太重要。不過從實現的情況來看,我的書桌閱讀是最多的,可能是待在書桌旁的機會最多,時間不會被打成一地碎片,思路、情感也能保持專注和連貫。地鐵上滑手機這些習慣我也有,但可能算是信息攝取,不叫閱讀。
叁
您閱讀更多的是哪種圖書?歷史、哲學、科學、藝術、文學,或應用類的?您覺得讀這些書的意義或說目的,是為了獲取知識,為了陶冶情操,為了提升思想,為了休閑,還是為了寫作?或者其他?
張菁:法國諺語說:世界對愛動感情的人來說是個悲劇,對愛思考的人來說是個喜劇。那對愛讀書的人來說呢?世界悲欣交集,充滿美和憐憫,我們能接受它所有的變動,接受未知,進而接受自己。閱讀對我來說是認識世界和認識人的需要。
我喜歡的范圍比較雜,也充滿好奇,希望從不同的層面了解與看待。世界的層級太豐富了,那些一閃而過的感性世界中的細節,那些遮蔽的多重變化,那些眺望得更遠一些的可能。在文學與當下、與歷史、與未來、與社會的觀照中,以更細膩的方式表達了出來,文字自身的安靜不妨礙轟然的震撼。
我同時也偏重哲學和藝術方面的圖書,各專業之間會有一種打通。讀后的清晰與自由,讓內心舒展開闊。
林遙:我當前閱讀的書籍中,以歷史、哲學、藝術的為多,文學也占據了一部分,因本身的職業是寫作,文學類是否可以算自己的應用類呢?一笑。我閱讀文學以外的書籍,最大的目的是獲取文學以外的知識。文學本身的問題,不能依靠文學來解決,卻可以依托于其他的知識來觸發。
在這方面閱讀上,我取廣博,一萬字可以說百年歷史,三百字也可以寫盡生命的感悟,孰重孰輕,其實不能以字數衡量。另外,我并不排斥休閑閱讀,我喜歡讀一些推理小說。本身也一直沉浸于武俠小說的研究,寫作過《中國武俠小說史話》,系統梳理了中國武俠小說的萌芽直至蔚然成風的寫作史,所以閱讀大量的武俠小說是我的習慣,只不過我卻缺少了相關的快樂。
很多寫作較為糟糕的武俠小說,我也必須耐心將其讀完。這一部分閱讀內容,也可以算為自己的寫作服務吧。
趙依:文學、哲學更多。倒沒有預設過讀它們的意義,首先肯定是因為喜歡和感興趣,然后從閱讀的結果來看,它們當然給予了我精神的歸宿和慰藉,也幫助了我的寫作。但無論是閱讀、寫作、學習還是休閑,都是系在一個人生活中的樁樁件件,有聯系卻不見得互為因果或者要渴求什么目的和意義。如果硬要說,我反倒希望大家在今天還能把閱讀作為一種休閑,不把閱讀排除在那一點點難得的喜歡、放松和安慰之外。
肆
您閱讀的興奮點在哪里?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生動的細節、未知的知識、思想的啟迪、情感的回憶、精彩的金句?
張菁:閱讀的興奮點在于新知,對現實和歷史的認知與理解。在閱讀中拓展認知的邊界,思維的進階,心靈世界的幽微、復雜,自我與社會的連接,與時代的關聯等。司馬遷在寫《史記》時,追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寫作編輯和出版的過程中,每一步都有著堅守、執著與追求。也正因為此,閱讀對我來說在乎的是“鑒無上智慧,通千古人心”。
林遙:從閱讀的興奮點來講,問題中的舉例,可能分別適合于不同的書籍。類型小說肯定會以故事情節取勝,對于想要獲取的目的性而言,當然更期待書籍能帶來一些新的東西,比如未知的知識和思想的啟迪,畢竟閱讀是一場未知的冒險,誰不希望能在旅程中收獲驚喜呢?
如果單純就文學的藝術性而言,可能讓我感動的會是小說中描摹如畫的細節和復雜的讓人又愛又恨的人物。比如我喜歡的《靜靜的頓河》,很多情節不一定記憶牢固,但會永遠記得在頓河岸邊,哥薩克的村莊在藍色天空下一直延伸,淳樸且強悍的哥薩克,美麗又哀愁的愛情,內外戰爭的英雄史詩,真是“陽光滿目,野氣一身”,溫暖而凜冽,細膩且磅礴。它會提醒我,創作永遠是最美好的,說明不需要詮釋,也不用宣告,文學風格就在于某種不合時宜的堅持和真性情的追求。
趙依:“新知”。新的敘事方法、人物形象、細節結構、專業知識、啟蒙啟發、情感模式、修辭探索……都使我更加了解世界、人類和我之為我。就像蘇格拉底問我們該怎樣生活,柏拉圖提出不經過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我希望我能像維特根斯坦那樣最終確認,“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
伍
您是從哪兒找到書來讀的?是自己買的?還是從圖書館借的?還是朋友送的?如果是自己買的,更多是從書店里,還是在網上,或是書攤上?
張菁:我基本上是在網上買書,也有朋友間的贈書。網上買書太便捷了,另一個結果就是很多書買回來,封面薄膜還沒來得及拆,就又下單下一波了。
林遙:目前我閱讀書籍的來源主要是自己購買,舊書為多。購書的途徑是在網上,以一些舊書網店為主,間或去逛逛舊書攤。自己喜歡的書并非大眾讀物,一些經典書籍,舊書的質量相對更高。舊書往往會留有上一位讀者的筆跡,仿佛可以穿越時空。
我買到過一冊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北海公園》,翻開第一頁,上面題有原藏者用毛筆寫的一段文字:“老去如何破老愁,且憑燕市任遨游。七十歲月難回首,一醉陶然萬感休。一九八九?九?二二?下午,北海閱古樓,時天陰霧漫,至王府大街科圖漫步到此。晚在萬寧橋畔合義齋飯館食‘趙先生魚’,佐以江西白酒二兩。朽樗誌?!睆奈闹衼砜矗?989年,這位老先生已經70歲,五四時期生人,想必萬事多已經過,字句寫來自如瀟灑,不禁頗為神往。朽樗為何人之號?我至今愚鈍不解,舊書之樂,仿佛與昔人對話,可謂奇妙。
趙依:真正要去讀的書,還是自己買的占比最大。其中網上買的又屬最多,既因為方便,也因為折扣多,但是這種情況得你清楚自己想要讀什么才行。圖書館借閱也是,需要一個大概的方向和門類。
不過,也會產生邂逅型閱讀,這就比較類似于逛書店、舊書攤時所得,是興趣的突然激活,是另一種生活的閃現。還有一種情況,是收藏型閱讀,我是學古代文學出身,對文獻、版本、輯佚諸學一直敬畏,卷軸裝、旋風裝、梵夾裝、經折裝、包背裝、線裝……有機會也想收藏啊。
陸
什么情況下,或者說從哪里獲得的信息,讓您會有興趣讀一位不熟悉甚至陌生作者的書?家人朋友的推薦?報紙上各類大咖的評論?國內外各種大獎中的篇目?或者是如今名目繁多的圖書排行榜?各種新書發布會、討論會?或者是您自己偶然的邂逅?
張菁:書評、朋友的推薦,獲獎篇目和排行榜,都是我選擇的來源,也會主動上網找尋感興趣的相關領域的圖書。如果說閱讀的過程是內在個體的,在閱讀之后,更多是交流和溝通,精神上的投契讓人有著更多愉悅。
林遙:我對各類書籍榜單推薦的書目存有戒心。對于陌生作者和書目,朋友之間的推薦非常重要。私心以為,經過朋友“試煉”,會減少自己的“試錯”過程,畢竟現在閱讀的時間較為寶貴,自己拿不出大把的時間去甄別。我在閱讀一些學術文章中,會特別關注其中的注釋,里面提到的陌生書目,會找來閱讀。我不排斥偶然的邂逅,人和書之間的相識是一種緣分,有時也會在書店閑逛時發現有緣的書,只不過幾率太少。
趙依:如果是國內外大獎的獲獎作品,一般都會買來讀。世界文學文化現場,雖然不是必修課,但作為生活的選修,了解了解也不錯。家人、朋友、師長的推薦,我一般比較信賴,多多少少會翻一翻。至于評論文章、排行榜和會議等方面的推介,我不一定會去刻意關注被推介的作品,但我一定會特別留意文章本身的思想,排行榜策劃的在場性,以及會議所生產的價值和導向。
柒
蘇珊·桑塔格說:“最有價值的閱讀是重讀”,您贊同這一說法嗎?如果贊同,您重讀最多的是哪一部或哪幾部作品?如果不贊同,您認為最有價值的閱讀應該指的是什么?
張菁:我贊成,我喜歡重讀。時光已過,文字不老,《安娜·卡列尼娜》《紅樓夢》《飄》是我重讀最多的。作家感知和表述個體經驗的同時,是在通過個體經驗讓價值和意義得以生動再現,深入社會的肌理,把握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告訴我們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可能是怎樣的。作品對人內心變化的探究,對他們沉默幽暗區域的深度開掘,把我們帶到某種情境中,這種沉醉尤其迷人。
對每一本書的閱讀都有自己當時的影子,那種氤氳、沉浸,那種蒼茫,宛若進入一個無限延展的世界,不知盡頭。重讀的過程,不僅是照見自己的變化,更是體味到更多更豐厚的生命體驗,更細微的毛細血管。
林遙:對于這句話,我深表贊同。對一個寫作者而言,重讀是必需的,也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經典作品。重讀,會產生一種新的感觸。我們終究是世俗紅塵的凡人,自我認知的是非對錯,依然困惑而未明,所謂思考和反抗,也深陷其間,怎么能夠憑借一次的閱讀就可以成功脫困呢?
經典的重讀,如同芥川龍之介筆下那條垂落的救贖蛛絲,永無止境。就我而言,自己重讀最多的作品是《聊齋志異》,對于其中的多篇小說,曾反復拆解閱讀。我非常推崇蒲松齡的文字,短小的篇幅中,蒲松齡的筆力是偉大的,簡潔的文字里因而有了史詩的品格。以漢語寫作而言,蒲松齡在遣詞造句上千錘百煉,惜墨如金,頗具節奏感。我后來寫文章,亦常用短句,其淵藪正是襲自《聊齋》。
趙依:我特別愿意重讀經典,這是很有意思的工作,經典是開放的,也是難以窮盡的。同時,閱讀新作也很重要,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新的作品,作為某種新意和前沿的最新來源,能讓你深刻感受到世界和時代的脈動,但它不同于已經受到普遍認可的經典作品,額外還需要一點讀者的辨別能力,有了這份目光里的緊張猶疑,閱讀才有價值,才能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校正自己、傾聽作品的聲音。
關鍵詞:
邢臺成功入選“科創河北”試點城市
4月8日,經科創河北試點城市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定并公示,邢臺成功入選科創河北試點城市。今年2月,市科協與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等8個單位組
邢臺:國家醫保談判藥全部納入“雙通道”管理
從邢臺市醫保局獲悉,邢臺市已將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中的談判藥品全部納入雙通道管理,通過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兩個渠道,滿足群眾...
衡水故城縣全面掀起春季國土綠化高潮,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日,故城縣大力推進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掀起春季國土綠化高潮,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該縣已完成春季造林3394 9畝,占市級下達故
河北省鄉村振興聯盟中心在石家莊成立
4月10日,河北省鄉村振興聯盟中心在石家莊成立。聯盟中心由省村鎮經濟發展促進會組織成立,下設鄉村振興縣域聯盟、鄉村振興村莊聯盟、鄉村
云南:“康乃馨”行動為群眾提供社保服務
今年2月,云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在全省人社系統實施社保服務康乃馨行動,組建社保服務先鋒隊,為群眾提供點對點面對面的社保服務。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