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三文娛 >

韓國發現“南京人”造的墓磚 一個三國匠人渡海而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  

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國立扶余文物研究所近日對外披露,2021年在忠清南道武寧王陵附近出土了一塊墓磚,側面刻7個漢字——“造此是建業人也”。

建業(建業),即今江蘇南京。建業之名使用時間僅限于三國東吳政權。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徙治秣陵,此為南京定都之始;次年(212年),孫權筑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直至東吳天紀四年(280年),吳為晉所滅,建業不再為國都,被更名為建鄴,后又避西晉末代皇帝司馬鄴諱更名建康,為東晉、南朝所沿用。

韓國武寧王陵發現的墓磚上有“造此是建業人也”七字,可以判斷造磚者來自中國南京。稱“建業”而非“建鄴”“建康”,說明造磚者很可能是在吳亡之前來到今朝鮮半島的,即他是一名三國東吳人。

時隔兩百年,“建業人”墓磚從何而來

武寧王陵位于韓國南部忠清南道公州郡公州邑西北約1公里的宋山里,1971年發掘,被稱為韓國20世紀考古發掘的最大成果。墓中出土墓志刻石、王冠、金器等眾多國寶級文物,是研究百濟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資料,從中亦可見到諸多中國古代墓葬制度影響的痕跡。

墓主人武寧王是百濟第二十五代王,為東城王之次子,公元501年至523年在位。同時期中國為南北朝北魏-梁對峙時期,武寧王即位后遣使赴梁朝朝賀,得到梁武帝的冊封。

梁朝距離吳亡已過去200余年,那為什么同時期的朝鮮半島仍會存有“建業”這樣帶有三國東吳烙印的物品呢?筆者以為可能有兩種可能。

一是這塊墓磚為三國時期東吳東渡朝鮮半島的工人所造,而百濟武寧王陵在修建中,采用了前朝舊磚。這些磚可能是前朝磚廠未用完的材料,也可能來自對舊有陵墓拆除的“二次利用”。

這種情況在中國的考古中屢有發現:如1973年在河南省南陽市發現了一座曹魏時期墓葬,墓中發現了著名的“許阿瞿墓志畫像石”,據畫像石銘文可知畫像石刻于東漢建寧三年(170年),應是原墓在漢末被掘毀,該畫像石被曹魏墓再度利用;又如2015年發掘的河南洛陽西朱村曹魏墓M1,在部分墓磚上發現有“永壽元年沈淮”的戳印,“永壽”為東漢桓帝的年號,但這并不影響對墓葬年代為曹魏時期的總體判斷,應理解為薄葬背景下對東漢建筑材料的延續使用。

據媒體報道,韓國公州教育大學教授李炳鎬(音譯)表示,從墓磚上發現“建業”可見,當時百濟和中國有過交流。但“建業人”是參與磚石建造還是參與整個石墓建造,尚難下結論。

二是這塊墓磚可能為東吳東渡朝鮮半島工人的后人所造,吳人東渡之后,并不會隨中國的朝代更替而改變對“建業”的稱呼。他們即便客居他鄉,傳宗數代,仍眷戀家鄉,以“建業人”自居。

三國時期,開辟從江南至東北的海上航道

無論是哪種可能,這塊“造此是建業人也”墓磚無疑是中國與百濟交往的見證者,它更將中國江南地區與朝鮮半島南部的直接往來,追溯到了1800年前的三國時期。

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4世紀左右,即中國西漢至東晉,今朝鮮半島南部分為馬韓、辰韓、弁韓三個部落聯盟,稱為“三韓”。其中位于西岸的馬韓最強,分為五十余國,“大國萬馀家,小國數千家,總十馀萬戶”。其中包括一個由扶余人建立的“伯濟國”(即百濟國)。魏晉之時,百濟國在馬韓聯盟中逐漸取得強勢地位,并進而取代馬韓,具備國家政權的特征。

馬韓-百濟雖沒有在陸路與中國接壤,但與中國隔海相望,海路交通便捷。東漢末年以來,由于中原戰亂,幽州、青州、冀州等北部沿海地區居民大批渡海向朝鮮半島遷徙?!度龂尽跬桴r卑東夷傳》載:“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边@是朝鮮半島政權被稱為“韓國”的最早記錄。

與此同時,立足東南的東吳政權擁有強大的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后人稱“舟楫為輿馬,巨海為夷庚”。吳帝孫權亦十分重視海洋擴張,他曾派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出海尋訪傳說中的夷洲、亶洲,夷洲即今臺灣島,亶洲據推測為今日本九州、琉球一帶。當時亶洲與東吳會稽郡(今浙江、福建一帶)已有民間海上往來,“(亶洲)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

為了對付強大的曹魏,孫權還試圖與遠在遼東(今遼寧一帶)割據的公孫淵進行海上之盟。嘉禾元年(232年),孫權“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乘海至遼東”,次年又下詔封公孫淵為燕王,令太常張彌等率萬人浮海至遼東冊封。雖然孫權通遼東的計劃后來因為公孫淵的背盟而破產,但他開通了從長江下游由海路直通東北地區的航路。史稱“吳雖在遠,水道通利。舉帆便至,無所隔限”。

在此基礎上,東吳也第一次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政權發生了接觸。

《吳書》載,公孫淵背盟后,滯留遼東的吳使秦旦、杜德等逃奔至高句麗,詐稱他們是東吳派往高句麗的使者,途中為公孫淵所劫。高句麗王位宮大喜,“遣皂衣二十五人送旦等還,奉表稱臣”。一年后,孫權又派使者拜位宮為單于,加賜衣物珍寶,試圖與高句麗聯盟。盡管高句麗考慮到不敢得罪曹魏,拒絕了與東吳聯盟的請求,但東吳也獲得了高句麗所贈的上等馬八十匹。

史籍中雖未見東吳與馬韓(百濟)來往的記載,但可以想見,隨著江東至遼東、高句麗航路的開通,從中國東南沿海至朝鮮半島西南部的馬韓應不是難事,而武寧王陵墓磚上的“建業人”可能就是在這時,經由這條海上通路從東吳國都建業出發,抵達百濟國。

一位從南京北渡朝鮮半島的制磚匠人

那么,這位“建業人”會是東吳政權官方派往百濟的工匠嗎?筆者以為,其更可能是以民間身份渡海遷徙過去的。

在日本曾出土發現了大批與魏晉時期銅鏡相似的“三角緣神獸鏡”,數量超過500枚。早期日本學者認為,這批三角緣神獸鏡是在魏國鑄造后,通過賞賜的方式流入日本的,但中國學者王仲殊提出了“吳鏡說”,認為它們“是中國孫吳的工匠東渡日本,在日本制作的”。

比如,日本島根縣神原神社古墳出土的三角緣神獸鏡,上有“本是京師,絕地亡出”銘文。王仲殊認為,此處“京”應為東吳之京城(今江蘇鎮江),這位造鏡師正是從京城逃亡,東渡至倭國的。

當然,王仲殊的“吳鏡說”在學術界仍有質疑。但我們可以推測,如果在三國時存在從鎮江東渡日本列島的造鏡師的話,那么一位從南京北渡朝鮮半島的制磚匠人的身影也就清晰了起來。

我們無法得知這位漂洋過海投身異國他鄉的“建業人”背后有怎樣的故事,但好在,他用一塊墓磚,讓千年后的我們知道他曾經來過這片土地。

作者:成長?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出版作品有《列族的紛爭:三國豪門世家的政治博弈》《這樣好讀的歷史:三國爭霸》

關鍵詞: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