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資料圖)
公益紀念活動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舉辦(副題)
文匯報記者 王筱麗
1913年對于梅蘭芳與上海觀眾而言,都是極為特殊的一年。19歲的梅蘭芳跟隨名角王鳳卿,應“丹桂第一臺”經理許少卿之邀,第一次赴滬登臺就譽滿春申,梅蘭芳也與上海結下一生之緣。為紀念梅蘭芳第一次在滬演出110周年,“步蟾宮,折丹桂——走進梅蘭芳赴滬演出的舞臺”公益活動6月3日下午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舉辦。
梅蘭芳首次滬上演出后聲名大噪,輾轉于上海各個劇院,留下了許多舞臺光影?;顒蝇F場,由上海大學戲劇戲曲學師生拍攝的短片《梅蘭芳在上海的演出舞臺》亮相,學生們通過走訪調研、挖掘檔案史料,考察梅蘭芳在丹桂第一臺、天蟾逸夫舞臺、美琪大戲院、中國大戲院等九大重要劇場演出的場景,再現梅蘭芳首演《太真外傳》《生死恨》《抗金兵》等劇目的盛況,探尋“當年梅郎”滬上演出的足跡。
梅蘭芳與天蟾逸夫舞臺有著諸多值得銘記的往事,1922年6月12日夜戲,梅蘭芳與楊小樓、王鳳卿首次將《霸王別姬》搬上天蟾舞臺,連演三晚,反響熱烈,后來又在此演出五次,以至于這出戲成為來滬必演的名劇。盡管后來《霸王別姬》也曾多次上演,但不可復刻的是,梅楊在上海合演的《霸王別姬》成為永遠的限定版,定格在1922年的天蟾舞臺。
1926年,天蟾逸夫舞臺的前身大新舞臺新建啟幕,梅蘭芳與王鳳卿便登臺獻藝合演《御碑亭》。同年11月至12月,梅派名劇《太真外傳》首次與上海觀眾見面,分四本演出,第四本是在上海首次搬演。1933年6月,已定居思南路的梅蘭芳在天蟾舞臺首演《抗金兵》,梅蘭芳回憶錄《舞臺生活四十年》中記載了九一八事變后,梅蘭芳舉家南遷,并和友人計劃編出有抗敵意義的新戲的事。受葉玉甫的啟發,梅蘭芳根據老戲本里梁紅玉的故事,擴充了一出完整的新戲,戲名被定為《抗金兵》,此出戲在天蟾演出后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
“梅蘭芳1913年到了上海演出,之后紅遍了南北,真正地聲名鵲起,自此上海成為梅蘭芳演出中非常重要的一站?!鄙虾4髮W上海電影學院教授、中國梅蘭芳文化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張婷婷表示。在她看來,梅蘭芳既是中國戲劇的堅守者,也是改革者。“在當時中國傳統藝術遭受巨大質疑的時期,梅蘭芳回到古典的繪畫中,以再造傳統的方式創作了一批新編古裝戲,如《太真外傳》《黛玉葬花》等,這些也成為日后最具代表性的梅派劇目。”
梅蘭芳一生中收徒百余人,梅蘭芳曾對兒子梅葆琛說:“我既然收了這么多的徒弟,絕不能只圖個虛名,而要真正把我藝術上的點滴經驗傳授給他們,哪怕在一個身段、一句唱腔上,也決不能馬虎從事;我要把對人物的神志、身段的要領、唱腔的運氣和我塑造的舞臺人物的經驗等,用來幫助和啟示學生,使他們正確地運用和創造戲曲表演程式,并使他們所掌握的藝術,在各方面都能發揮自如,真正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是我最大的愿望。”梅蘭芳先生對徒弟們的諄諄教誨使得梅派藝術的傳承在舞臺上熠熠生輝。
活動中,梅蘭芳先生的再傳弟子——梅葆玖先生弟子周燕萍、煉雯晴、田慧分別帶來《貴妃醉酒》《麻姑獻壽》《霸王別姬》等梅派經典唱段,以歷史講述、文獻誦讀與梅派唱段相結合的形式,共同致敬傳統戲曲藝術,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
本次活動由中國梅蘭芳文化藝術研究會、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上海徐匯燕萍京劇團和上海天蟾逸夫舞臺聯合主辦。
關鍵詞:
焦點播報:起亞通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觀展示在澳大利亞展示 EV9 概念車
全電動起亞EV9尚未在澳大利亞亮相,但為了讓當地人為即將到來的首次亮
即時焦點:粽子促銷價格親民口味包裝亮點多多
天津北方網訊:距離端午佳節還有半個多月時間,線上線下眾多零售商家粽
報道:九旬老人不慎摔傷被困屋頂 咸寧消防緊急救援
九旬老人不慎摔傷被困屋頂咸寧消防緊急救援---近日,一位九旬老奶奶在
埋下參與的種子 招商蛇口華中區域“綠色驛站”共建計劃啟動|全球看熱訊
埋下參與的種子招商蛇口華中區域“綠色驛站”共建計劃啟動---綠色驛站
公司問答|中蘭環保:公司目前未參與杭州亞運會相關項目
公司問答|中蘭環保:公司目前未參與杭州亞運會相關項目:有投資者在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