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沈陽網
齊守成(后排右一)與母親、弟弟們,攝于20世紀50年代
齊守成撰寫的民俗記憶
齊守成與楊大群先生(左一)
(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民俗研究有了更為全面的認知,意識到學者們對民俗的研究不僅是在尋根溯源、挖掘遠去的歷史記憶,更是在幫助當下找到文化穩固的根基。
“民俗就是那點寶貴的‘地氣’,少了它,那些風花雪月、花鳥魚蟲都是浮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民俗,衣食住行也都包含著民俗的智慧和影子。”年近九旬的沈陽市文史研究館研究員、著名民俗學家齊守成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民俗也講究移風易俗、與時俱進,我雖然年紀大了,可頭腦還算清楚,不守舊、不頑固。良俗我們一定要倡導抱入懷中,不好的陋習也應順應時代及時摒棄?!?/p>
衣著樸實、精神矍鑠,齊守成家中不算寬敞的臥室兼書房里,飄著淡淡的書香。
北京小伙愛上沈陽
曾憑借《都市里的雜巴地》一書榮獲首屆山花獎的齊守成,在沈陽、遼寧乃至國家的民俗學界,占有一席之地。在他從事民俗研究的幾十年里,一直與報社、電視臺、出版社、學術研究等文化各界保持著緊密的互動和連接,慷慨且公益地為社會輸出扎實可靠的研究成果。
這位在沈陽生活了70余個年頭、比絕大多數沈陽人更熟悉、了解城市的民俗學家,其實于1934年出生在北京一條名叫琉璃廠的胡同里。因學習成績優異,齊守成很早便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今天的共青團),并在開國大典前夕,在學校的帶領下連續數月清理過天安門廣場上的雜草。在北平改為北京的那一年,初中畢業的齊守成經共青團分配來到沈陽,安家立業、結婚生子,從此再沒離開,成了一口地道東北腔的沈陽人。
說來也有趣,來到沈陽后齊守成一直沒離開過公安系統,他做過偵查、政保工作直至退休,怎的就與民俗研究有了連接?“和很多同齡人不同,我打小就對風土人情等生活細節感興趣,尤其喜歡聽天橋下說書先生講奇幻的都市傳說?!饼R守成也將這一愛好帶到沈城,他經??缰惠v黑色的自行車,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發現,老沈陽人管縱橫的巷陌也叫胡同,跟北京一樣,而且胡同的名字很有特色,“水簸箕胡同”“耳朵眼胡同”,“充盈著沈陽人的智慧?!鄙蜿柸说臉銓?、直爽,更令齊守成感覺很溫暖,一點一滴中,這個參加過開國大典的北京小伙深深地愛上了第二故鄉。
醉心于民俗研究
在沒退休之前,齊守成幾乎把工作之余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對沈陽的民俗研究中,他探訪過沈陽當時61家在冊的老字號企業,站在滾燙的油鍋旁,跟油坊手藝人嘮家族史;他考察過與城市息息相關的所有遺跡;他騎著自行車把沈陽兩千余條胡同走了個遍,努力把城市肌理、歷史記憶盡可能地研究、保留、傳承下來。通過他對風土民情、城市格局的記述,讓外地人、本地人都對沈陽、沈陽的歷史、沈陽的風俗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
1998年,沈陽市文史研究館邀請齊守成參與編纂一本有關沈陽往事的叢書《東北第一城——沈陽往事》,那時,齊守成已經在沈陽生活了快50年,對城市的民俗文化有了自己認知譜系和扎實的積累。于是,齊守成欣然應允,與沈陽市文史研究館結下了情誼與緣分。在成為沈陽市文史研究館的研究員后,齊守成又先后參與編纂了《沈陽宗教》《沈陽少數民族》《沈陽清文化叢書》《沈陽歷史文化叢書》等一系列有關城市風土民情、名勝古跡的著作。2007年出版的《市井風情》,還在2017年得到再版。2008年,沈陽市文史研究館啟動《沈陽歷史文化典籍叢書》工程,齊守成又先后與王綿厚先生等人合作校注了《陪都紀略》《陪都景略》《沈陽菊史》三本典籍,將屬于城市的歷史文化進一步豐盈、弘揚。
在小書店里“淘寶”
在眾多的著述中,齊守成自認最具分量、奠定其民俗學家地位的作品,還要數那本在2000年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都市里的雜巴地》,此書開先河地展示了都市中的市井風情,獲評首屆全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雖然著述豐富,成績卓著,可齊守成卻一直十分低調,無論是研究還是生活?!皠e的專家都是研究生、本科生,我只有初中畢業。”為補齊短板,“自覺不足”的齊守成十分注重后天的學習,不停地看書、看書。那時,齊守成尤其喜歡沈陽一家名叫“古舊”的小書店,“能找到一些記錄民俗文化的孤本、善本?!比缃?,齊守成家中那兩萬余冊經常翻讀的藏書,基本都是他從各個小書店、地攤尋覓來的珍貴版本。
在逛書店期間,齊守成還結識了楊大群先生,并在楊先生的推薦下成為遼寧省作家協會的一員。“楊老當時也喜歡去古舊書店,尤其喜歡到那翻舊報紙堆?!痹邶R守成的記憶里,楊大群先生從不看大篇幅、粗標題的“正經”新聞,專挑邊邊角角的廣告還有婚喪嫁娶的信息。后來,齊守成才知道,楊老那是在尋找創作靈感呢,“《關東演義》中的很多細節,都是楊先生從報紙廣告中取材……”
民俗讓高雅立于不敗
齊守成很自豪,作為民俗學家,凡是他寫的東西,都能叫得準、立得住,對得住社會各界的信任?!懊袼资亲罱拥貧?、充滿智慧的,不一定唐詩宋詞就高雅,《詩經》、《清明上河圖》里都有民俗的影子、民俗的元素,民俗既不俗氣也不低俗?!薄懊袼纂m然是傳統的、歷史的,對城市也很重要,不過我們也需要用一種與時俱進、移風易俗的眼光去看待。像燒紙、大操大辦等陋習,我認為就應該杜絕,不僅污染環境還容易引起火災?!饼R守成說,好的家風、家教等良俗就很值得傳承下去。
采訪中,齊守成多次提到了民俗研究對城市和生活的意義,返程的路上我們想,正是有了民俗學專家們的耕耘,幫助我們打破了象牙之塔里學術研究成果與百姓街頭都市傳說之間的時空間隔,讓人文遺產活化起來,有了深埋泥土的穩穩的根基,城市文化才能長久不衰。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高級記者 關彤 攝影記者 陳鴻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