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窮心理
道德是一個極其廣泛且深入的研究話題和心理發展領域,日常公共行為中充斥著對善與惡、好與壞的區分。
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根據一定標準評判自己和他人行為是非對錯、善惡好壞的能力,這個評判標準代表了個體道德判斷的能力,而人們的評判標準通常會出現很大差異,道德判斷的年齡差異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研究問題。
長期以來,研究者希望捕獲道德判斷在畢生發展過程中是否以及如何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的心理過程,從而預測個體的社會化水平,指導社會合作行為,增強個體間、群際間的社會關系。
(資料圖)
傳統道德判斷研究通常采用道德兩難困境(如:電車困境)的研究范式,要求人們在是否愿意犧牲一個無辜者以挽救五個人生命的兩難抉擇中進行“魚”和“熊掌”般艱難的心理博弈。
為了揭示人們進行道德判斷時心理博弈的差異,Greene提出了雙加工的道德判斷解釋模型,其核心內容是對功利主義道德判斷和道義論道德判斷兩種判別傾向進行區分。
理論認為,功利主義者的判別標準是收益的最大化,通常被認為與認知控制加工有關;而道義論者的判別標準是與道德規范的一致性,通常與較高的情感反應關聯。
對整個生命周期中道德判斷的研究表明,認知和情感加工的相對心理機制隨年齡增長會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年齡與道德判斷的關系,但現有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存在較大的理論分歧和實證差異。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者對傳統道德困境的現實應用性、困境定義特征的可操作性,以及理論簡單地將功利主義傾向與道義論傾向相互對立解釋等問題產生了質疑。
為了解決傳統道德兩難困境范式的弊端,Gawronski引入道德判斷的多項式決策樹模型,通過數學建模的方法,獨立量化并分類比較個體對結果的敏感性,建立了新的CNI模型,從而更準確地解釋個體在道德判斷中的心理加工過程及其潛在心理機制。
道德判斷的年齡差異與心理加工過程
傷害領域的兩難困境中,要求人們必須做出判斷,問題是何種選擇在道德上更能被接受,是傷害一個人以挽救多數人,還是不論其后果如何都堅守道德規范并拒絕犧牲無辜者。
根據雙加工理論,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中一個普遍的假設,前者被解釋為功利主義判斷,功利主義的判別標準是行為收益最大化,通常被認為是受認知主導的結果。
后者則被認為是道義論道德判斷,其判別標準是關注傷害行為道德規范屬性,是一種內化了的行為準則,通常與較高的情緒反應相關。
對整個生命周期的道德判斷研究表明,認知和情感加工過程的相對影響隨年齡的變化會發生。在道德判斷的CNI模型中,包含道德規范禁止作為中作為收益大于成本/小于成本、道德規范倡導作為中作為收益大于成本/小于成本四類道德困境。
其中,道德規范禁止作為中作為收益大于成本困境與傳統道德困境范式一致(犧牲少數拯救多數)。
考慮到對心理距離與解釋水平的研究發現相比于社會距離較近(第一人稱的視角)的條件,在社會距離較遠的條件下,被試認為道德違規行為的錯誤程度更大,在研究中道德困境材料全部采用第一人稱視角描述,以消除心理距離與啟動水平的相對干擾。
研究首先驗證了早期研究的結論,研究1和2的傳統困境分析結果發現,相較于年輕人,老年群體傾向于做出更少的功利主義道德判斷。
在傳統困境分析中,結果可以解釋為,伴隨老齡化的認知資源下降減少了老年人的功利主義道德選擇;或者解釋為,雖然認知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但情感加工提高會帶來變化。
根據情感啟發式研究,當思考變得困難時,判斷可能更多地依賴于情感;還可以解釋為認知加工和直覺加工共同作用的結果??偟膩碚f,基于傳統理論模型解釋是模糊的,結論的一致性很難保證。
區別于傳統道德困境范式,CNI模型通過獨立量化結果敏感性、道德規范敏感性(內部道德規范一致性)以及一般作為/不作為反應傾向參數指標,為道德判斷的年齡差異的心理加工過程提供了新的解釋。
擬合道德判斷CNI模型后發現,相較于年輕人,老年人在做出更少功利主義選擇時,表現出更少地對行為結果收益量的權衡,但一般不作為反應傾向更高,而道德規范的內化規則驅動失敗。
根據平行加工模型,基于情感加工的道義論道德判斷和依賴于認知加工的功利主義判斷是同時被啟動的,且兩者之間會出現加工沖突。
研究結果支持傳統道德判斷傾向是兩個獨立的結構,并且共同作用于道德判斷地結論。
對道德判斷的心理加工過程表明,老年人做出更少地功利主義道德判斷,受到其對行為結果敏感性減弱,及一般不作為反應傾向增加的影響,而二者在道德規范敏感性上并無差異。
這與在傳統的道德困境中,提高對傷害行為的情感卷入、減少對收益的推理能力都可能致使個體做出更少地功利主義道德判斷,以及學者關于與低認知負荷條件相比,高認知負荷條件下個體會做出更少功利主義判斷地研究結果相似。
研究表明,老年群體做出更少功利主義道德判斷可能與其認知加工能力下降導致其對于困境中行為最大化收益思考能力不足,從而使個體感覺自己無法在道德困境中深思熟慮并做出一個正確判斷有關,但道德判斷年齡差異中情感加工的影響并不明顯。
這與Nadelhoffer等人得出的雙加工理論可能夸大了情緒在道德判斷中的作用的結果一致,他們的研究表明被試對道德困境的選擇不僅具有情景特異性還混淆了個人因素的影響。
綜合上述結果,研究發現認知資源是影響道德判斷年齡差異的重要機制。
道德判斷年齡差異的潛在心理機制
以往研究表明,認知加工可能驅使個體做出更多功利主義道德判斷,而影響認知資源的變量會降低被試的功利主義道德判斷,已經得到的了實證數據的支持,如:Tremolière等人研究發現,高認知負荷下被試會做出較少的功利主義道德判斷。
除此之外,研究發現,年齡增長過程通常伴隨著認知水平的衰減,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在工作記憶、執行功能等認知控制能力上明顯衰減。
此外,相較于年輕人,老年人對于做出理性道德判斷所需要觀點采擇能力、意圖理解能力,以及心理理論水平等都比年輕群體更差。
研究2結果發現,認知資源下降會提高個體進行道德判斷時的思考時間,相較于低認知負荷條件,高認知負荷條件下被試進行道德判斷所需要的時間更長。
通過擬合CNI模型發現,無論年輕組還是老年組,在高認知負荷條件下,結果敏感性普遍下降,而一般不作為反應傾向顯著提高。
研究結果證實,認知資源主要影響道德判斷中的結果敏感性和一般反應傾向,這表明外顯的功利主義道德判斷的確受到認知控制加工的影響,但與以往的關于老年個體判斷時偏向道義論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
結果進一步支持了道德判斷模型中,道義論和功利主義道德判斷是相互競爭的觀點。研究中老年人一般不作為反應傾向的提高可能與決策領域提出的行為與允許原則和雙重效應原則相符合。
DDA原則表明主動傷害行為比預見傷害而不作為行為更加不道德;DDE原則指的是以傷害手段來達到目的比為了達到目的而附帶產生可預見的傷害更加不道德,兩個原則的核心內容是認為“主動傷害”比不作為引起的傷害更令人難以接受。
以往在學術界缺少對不作為地專門研究,并且簡單將之納入道義論道德判斷的范疇,使之出現與一般反應傾向的行為慣性發生混淆。
道德判斷CNI模型顯示,認知資源下降可能致使個體對于困境中行為最大化收益思考能力不足,所以使個體無法做出一個理性抉擇,但是不太可能會通過影響負性情緒而使個體做出更多的符合道德規范的道義論選擇,從而使個體不作為選擇概率值增加。
這與CNI研究中指出的當一般傾向不行動與真實的道義論道德判斷方向相同時,可能會出現道義論道德判斷反應增強的假陽性結果相似。
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名言嗎?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法律的名言警句
關于法律的名言警句(精選220句)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巧用名言有助于我們正確對待學習、生活、成長
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整理的項目合作實施方案
項目合作實施方案5篇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
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 《離騷》全文對照翻譯
《離騷》全文對照翻譯《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創作于楚懷王時期屈原遭讒被疏之時,是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下面是《離騷》全文對照翻譯...
寫申請書時理由總是不夠充分?為大家整理的退學申請書
退學申請書(精選12篇)在一步步向前發展的社會中,申請書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廣泛,申請書不同于其他書信,是一種專用書信。寫申請書時理由總是
都有哪些類型的話語呢?為大家收集的感恩老師的話精選150句
感恩老師的話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越來越多人喜歡發表話語,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那么都有哪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