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三文娛 >

如來佛祖的師傅是誰 佛教的教義是什么?

來源:中國科商網  

1、如來佛祖的師傅是燃燈佛,燃燈佛在過去世為釋迦摩尼傳授佛法。

2、如來佛祖即佛教教祖—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梵文:ākyamuni,意為“釋迦族之圣者”),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利文:SiddhātthaGotama;梵文:Siddhārtha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出生于今尼泊爾南部。被后世尊稱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世尊等;中國尊稱他為佛祖,即“佛教祖師”。被世人尊為神明。

3、釋迦牟尼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是佛教開啟者。

4、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現涅磐。

基本教義

原始佛教的主要教義有四諦、緣起、五蘊以及無常、無我等。公歷紀元前后,大乘佛教興起,陸續出現一批闡發大乘思想的經典,在理論上發揮了空、中道、實相、六度的學說,對教義有所發展。其中主要的有無住涅槃、緣起性空和唯識說。

佛教傳入中國后,教義上有許多創新。主要的有三諦圓融、一念三千以及頓悟、十玄、六相和三觀等。

經典

佛教典籍共分為經、律、論三藏。“藏”的原意是可以盛放東西的竹篋,有容納、收藏的含義,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經是釋迦本人所說的教義;律是佛陀為教徒制定的必須遵守的規則及其解釋;論是為闡明經、律而作的各種理論的解釋和研究。尚有一部分佛教僧侶、學者對三藏所作的注疏、撰述,稱為“藏外典籍”。三藏在南北朝時稱“一切經”,隋代以后稱“大藏經”。

大藏經按語系劃分,一般認為有三大系統:巴利語系、漢語系、藏語系。梵文經典只有少量殘存于尼泊爾、印度和中國。近年來,中國新疆和克什米爾又發現了一些,主要是大乘經典。

僧伽制度

出家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規定及傳統習慣。相傳釋迦牟尼成道后,到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三轉四諦法輪,同時始建僧團。但此時還未制戒。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所述,釋迦“證覺”后第13年有蘇陣那犯過,始與諸比丘結戒,創制波羅夷(意譯為棄,即棄于佛法之外)不共住戒法。以后比丘越來越多,犯過失的也隨之增多,于是陸續制定相應的禁戒,逐漸形成系統而完備的律制。佛教分成上座、大眾兩個部派以后,南傳佛教奉行上座部律,至今不衰。由于對律制的理解和奉行漸有差異,因而各國佛教又分成若干派別,僧伽除了有共同遵奉的戒律外,還有適應本國情況的僧團制度。有的國家還設有管理全國僧伽事務的僧王、僧議會和僧內閣或大長老會等。三國魏嘉平年間,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戒本傳入中國,北傳佛教僧眾當時奉為準繩。后律典翻譯漸多,從東晉到宋、齊、梁時代,中國僧眾主要奉行說一切有部《十誦律》。后因提倡法藏部《四分律》的人增多,唐道宣便依據《四分律》建立律宗。此后漢族地區僧眾一直奉行此律。

中國藏、蒙等地區佛教都奉行說一切有部律,有些寺廟還訂立清規。如格魯派拉薩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都有自家的清規,它們設有“堪布”(相當于漢地叢林的“住持”)、“翁則”(負責領眾念誦修持,相當于漢地叢林的“維那”)、“格貴”(蒙族佛教叫“格斯貴”,俗稱“鐵棒喇嘛”,監察僧眾勤惰,相當于漢地叢林的“僧值”)、“涅巴”(管家,職掌庫房財務等)、“強佐”(管理扎倉行政事務和財產)等職分司各事。

中國傣族等地區巴利語系佛教的最高領袖稱“松迪阿伽摩尼”,寺院住持稱“都龍”,奉行的律部和僧制,與南傳緬甸上座部佛教大同小異。

日本佛教的律制主要是中國唐代鑒真傳去的,也是《四分律》。后來有些寺院又傳中國寺院的清規。日本佛教管轄一宗一派的領袖一般稱“管長”,但有些宗派如天臺宗稱“座主”,西本愿寺派稱“門主”,大谷派稱“法主”等。天臺、真言、禪、凈等各宗各派也都各有自家的規制。

關鍵詞: 如來佛祖的師傅是誰 如來佛祖 如來佛祖的師傅 佛教經典 佛教教義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