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在古代中國,最重要的顏色只有五種:赤、青、黃、白、黑。在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中,五色系統與五行理論互為表里,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活諸多方面。
《中國歷史的色象》一書,從人文歷史的角度闡釋色彩,描述色彩與中國古代文化(包括政治、歷史、文學、民俗、藝術等)千絲萬縷的聯系。作者以歷史為珠,以顏色為絡,將舊時風物撿拾串起,琴棋書畫、詩酒游樂、廟堂宏論、閨閣綺語、花鳥魚蟲、人鬼仙凡……中國數千年的色象斑駁呈現,令人目眩。
(資料圖片)
本文選自書中第二篇《青色》,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在文明之初,當人類掌握了一定的知識而尚未上升到科學的時候,天大約是能激發他們好奇心與想象力的東西。那虛無縹緲、無窮無盡的蒼穹,明明矗立眼前,卻又永遠無法到達,惹人心癢,又讓人嘆息。于是,聰慧的人們精巧地編織了許多神話故事,給內心的渴望一種望梅止渴似的滿足。由于天空是青色的,那些或精彩或玄奧的故事也都與青色聯系在一起,使這顏色多了幾分仙氣。
古人所說的青色,涵蓋了現代光譜原理命名的綠、青、藍乃至黑等諸多顏色。這數種顏色在光譜上是連續的,雖然古人不懂得光譜的理論,但在種種生活實踐中培養了豐富的審美直覺,將這些連續而且彼此過渡并不明顯的顏色都納入青色的外延,恰與基于現代科技的色彩理論相合。
青,象物之生時色也
劉熙的《釋名》里說:“青,生也,象物之生時色也?!币簿褪钦f,“青”的造字構成,主要是取生長之意。春來萬物復蘇,麥之新苗,桑之嫩條,柳之初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色,而這景色的主調也就是“青”了。按照這層意思,詩意地想象一下,金文中的“青”字也正是一條藤蔓探出井口,迎著陽光,隨著春風,輕輕擺動。
若是指代草木初生的顏色,“青”大約相當于如今的淺綠色。但唐代詩人李賀寫“華裾織翠青如蔥”(《高軒過》),蔥綠自然比淺綠要深些;柳宗元寫“日出霧露馀,松柏如膏沐”(《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松柏之綠似乎又深了些;至于青年男女互表愛意時喜歡引用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有學者考證說這衣衫乃是藍色;人們慣稱女子的頭發為“青絲”,把剃光了頭只留一層頭發茬子的流氓叫作“青皮”,這青又近似于黑色。如此,青的外延極為廣泛,用法則千變萬化,而具體是綠是藍是黑,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確認。
古人為了進一步區分不同程度的青色,常根據生活經驗,以實物與青相連來指代顏色,于是就有了鴨卵青、天青、蟹殼青、鴉嘴青等。這些有趣的名稱,讓人一看見,就能聯想到其所指的具體顏色了。
在古人眼中成了春天的象征
青為“象物之生時色也”,而萬物生發基本都是在春天,所以青色在古人眼中便成了春天的象征。由于這種聯系,青色更引申出生命、年輕、活力、希望等諸多美好之意?,F今人們說綠色是生命之色,只不過是沿用古人的說法罷了。
春臨大地,草木繁茂,特別是對于農業社會而言至關重要的莊稼也都開始發芽或生長,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所以古人很早就把青色與春天聯系在一起。例如,先秦時,人們把春天稱為“青陽”。商鞅的老師、雜家代表人物尸佼在其著作《尸子》里說:“春為青陽,夏為朱明?!辈畈欢嗤粫r期的《爾雅》在解釋天時的部分,也用了一模一樣的字句。東晉學者郭璞對此作了解釋,說春天“氣青而溫陽”,所以稱“青陽”。
不知道是否出于同樣的邏輯,古人還把春風稱為“青風”。所謂氣息流動而成風,氣是青色的,風當然也是青色的。青色的風這一富有浪漫氣息的意象,經常出現在詩人的筆下。唐詩里,盧仝在《悲新年》里說“太歲只游桃李徑,青風肯管歲寒枝”;李端在《送楊皋擢第歸江東》里說“綠氣千檣暮,青風萬里春”;李白在《宮中行樂詞》中寫初春景象也說“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至于宋代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這風仿佛是蘸著綠色的畫,將山山水水都點染一新。倘若從此風令草木皆綠的角度去理解,稱其為“青風”,也是十分得體的。
青風四拂,冰雪消融,溪流池水因而上漲,苔蘚、浮萍之類水生植物漸多,令水色碧綠。古人喜歡這蘊含生機與春意的水,故稱為“新綠”。白居易寫《南湖早春》,說“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野生的杏花開放,左一叢右一叢,點綴在山巒之間;浮萍也開始茂密生長,仿佛鋪滿了整個水面。以不規則的點狀的紅,對應成片的面狀的綠,仿佛是一張關于春天的風景畫。韋莊填《謁金門》詞,說“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綠”。春雨本就彌足珍貴,偏偏這次下得充足,水漲滿了小溪,令人充分感受到喜人的春意。
寫得最可愛的大約要數北宋的周邦彥,他在《滿庭芳》里說“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沒有人的打擾,鳥兒自在歡唱,一派怡人景象;春水滿漲的溪流,快樂地奔躍于山石間,時時有水花因溪流與石頭的碰撞而高高濺起?!盀R濺”二字,將這動靜結合的活潑畫面描繪得十分形象。
當然,“新綠”也有別解,說的是草木發芽新呈出來的綠色。白居易在《長安早春旅懷》里說“風吹新綠草芽坼,雨灑輕黃柳條濕”,秦觀在《風流子》里說“見梅吐舊英,柳搖新綠,惱人春色”,用的就是此意了。
“青春”本義指的是春天
春天還有一個比“青陽”更流行的名稱,乃是“青春”。“青陽”在現代漢語中幾乎絕跡,“青春”則極為常用,指的是人生中如金似玉的年輕時光,但其本義指的是春天。從語法來看,“青春”與“青陽”這兩個詞都屬于偏正結構,“青”為定語,修飾后面的主語,描述其特征。換句話說,在古人看來,綠色一直都是春天的標志。
“青春”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里?!洞笳小芬黄?,開篇說“青春受謝,白日昭只,春氣奮發,萬物遽只”,意思是春臨大地,陽光和煦,生命的氣息奮發而起,沉睡的萬物都開始復蘇。這一篇,有人說是屈原寫的,也有人說是西漢劉向所作。無論誰起的頭,此后的幾百年里文人都承襲了這一用法,以“青春”代指春天。
南朝謝靈運在《游南亭》中有“未厭青春好,已睹朱明移”,就是說還沒欣賞完春天的美好,夏天就來了;隋代越王楊侗在《楊叛兒歌》里有“青春正陽月,結伴戲京華”,“正陽月”就是農歷四月,乃春意正濃之際,整句也就是說四月春光中,與友人結伴在帝都洛陽游玩;唐代李賀在《將進酒》中有“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寫春到尾聲、落英繽紛的景象;南宋女詞人朱淑真的《蝶戀花》中有“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也是一派惜春之情。
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當冬天過去,春臨大地,一派草長鶯飛的時候,在寒冷的風霜中蜷縮了數月的人們,大約忍不住要到房間外面走一走,感受一下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東風。大約是由于人們常常走在長著嫩草的路上或是冒出新苗的田間,這種游春活動被人們文雅地呼之為“踏青”。
踏青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最早大約可以上溯到先秦?!对娊洝む嶏L》中有一首《溱洧》,描寫一對青年男女相互約好去溱河和洧河旁邊看人們集會,并采下大把的芍藥贈給對方。詩里雖然沒有直接點明時間,但芍藥盛開的季節必定春意正濃。學者高亨考證說,這集會說的正是鄭國每年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每逢此時鄭人都會結伴游春。
《晉書·禮志》里說:“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薄皾h儀”就是漢朝的禮儀;“季春”,即春季的第三個月,也就是三月;“上巳”者,即三月初三的上巳節;“禊”者,是古人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按此記載,自漢代起,每到三月初三,洛陽的官員和百姓都會來到洛水之畔舉行祭祀儀式,并洗滌衣服和頭臉,除去一冬留下的污濁。《晉書》接著又說:“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币馑际?,自三國曹魏以后,不再拘泥于三月初三,而是連續活動三天?!稌x書》這一記載,被學者們視為國人形成踏青習慣的有力佐證。
“踏青”的名詞出現得相對較晚,大約形成于唐代。唐代史書里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舊唐書》);唐詩里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寄萬七》);唐人筆記里有“上巳,賜宴曲江,都人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李淖《秦中歲時記》),用得非常廣泛。至于唐代以后,這一詞語普遍為人們所接受?!巴档酶∩肴臻e”(李涉《題鶴林寺僧舍》)“芳洲拾翠暮忘歸”(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已經成為許多人鐘愛的春季活動。
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首段,描繪的便是都城汴京(今開封)郊區美麗的春景,以及清明節掃墓踏青的絡繹不絕的人群。
關鍵詞: 中國歷史的色象
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名言嗎?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法律的名言警句
關于法律的名言警句(精選220句)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巧用名言有助于我們正確對待學習、生活、成長
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整理的項目合作實施方案
項目合作實施方案5篇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
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 《離騷》全文對照翻譯
《離騷》全文對照翻譯《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創作于楚懷王時期屈原遭讒被疏之時,是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下面是《離騷》全文對照翻譯...
寫申請書時理由總是不夠充分?為大家整理的退學申請書
退學申請書(精選12篇)在一步步向前發展的社會中,申請書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廣泛,申請書不同于其他書信,是一種專用書信。寫申請書時理由總是
都有哪些類型的話語呢?為大家收集的感恩老師的話精選150句
感恩老師的話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越來越多人喜歡發表話語,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那么都有哪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