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是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對大學人文學科教學的看法,也是“葛兆光講義系列”的講授初衷。
(資料圖片)
這一系列收錄葛教授多年講授的多門課程的若干講義:針對大學通識課程的《中國經典十種》,針對大學歷史系本科生的《古代中國文化講義》,針對碩士生的《學術史講義:給碩士生的七堂課》,以及針對博士生的《亞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東部亞洲海域為中心》。這四種講義近期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在圍繞講義展開的文史教學研討會上,葛教授現場展示了一本寫滿字又層層疊疊地貼滿即時貼的手寫講義稿,他說:“我就是一個教書的人,盡教書人的本分?!?/p>
拿講義當著作不丟人
如果講義里有你自己的看法
讀書周刊:這套“講義系列”,每一本都歷經多年增補和刪訂,傾注了您半生心血。為什么如此看重講義?一般學者都會更重視著作的出版。
葛兆光:就當我是敝帚自珍吧。講了十幾年的課,到了不想再講的時候,我得把這個東西交代出來。我出的不少專著,原本多是講義,包括《中國思想史》,開始也是20世紀90年代在清華大學上課時的講義。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里諷刺說:“教授成為名教授,有兩個階段:一是講義當著作,二是著作當講義?!边@話說對了一半,有一半不全對。拿講義當著作不丟人——如果這個講義是你花大力氣寫的,里面有你自己的看法,拿這樣的講義去給學生講課,并不丟人。但是,拿著作當講義去教書,確實就很丟人,因為你是在拿現成的、爛熟的套路去教別人。我一直有一個規矩,如果我的講義出版了,這門課我就不上了,你看講義就完了。錢鍾書先生大概體會不到我們這些教書人的感受,特別是當你要去開一門新課,開一門以前沒有人開過的課時,準備講義會花去你很多時間和精力,等于是在做研究。
講義并不是教材,教材取的是知識的“平均值”,而講義里有很多教師個人的想法。這是我昨晚上課用的講義(葛兆光拿起厚厚一本寫滿字的活頁冊,幾乎每一頁上都貼滿了即時貼,即時貼上寫滿了字)。這樣的活頁冊有三本,就是同一門課的三個不同年頭修訂的講義。我的講義都是這么來的,先手寫框架、重點,然后邊講邊補充,慢慢就有了這么多即時貼,下次上課的時候,還會把課堂上的聯想、資料和內容再補進去,然后再整理成文。反復這么補充,所以這門課就有好幾份不同年頭的講義,內容會越來越豐富。
昨晚這部分講的,是8世紀大唐跟吐蕃的宗教交流,我以敦煌文書P4646和戴密微的《吐蕃僧諍記》開頭,延伸開來講很多亞洲宗教交流的情況。這門課沒有現成的教材,我原來也不熟悉8世紀的唐蕃關系,所以也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整合舊知識,才能去教學生。這門課我上得很艱難,有點跌跌撞撞,因為語言能力有限,知識也還不夠多。但這樣上課有個好處,我在教學生的時候,自己也在學習。
我經常講“一生心血,半在課堂”,其實不是一半,而是大半。
用現成飯嚼來喂人
沒有營養也沒有味道
讀書周刊:“一生心血,半在課堂”是有傳統的。
葛兆光:是的。幾個月前我在北京,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給了我一份鄧廣銘先生當年聽陳寅恪先生講課時的筆記,做得非常詳細。我看了筆記有很多感想,陳寅恪先生的很多新觀點,出現在這個筆記里,說明陳先生是在講課時有這些想法的。比如,中古濱海地區為什么出現天師道,濱海地區中外文化的交流對中古有什么刺激等。過去一些聽過陳先生講課的老先生回憶,陳先生上課,往往是先把資料抄在黑板上,然后對著黑板上的資料,一條條給學生講。陳寅恪那么了不起的學者,講課也是費很大勁的,也不是“滿嘴跑火車”的,憑著口才胡說一通是絕對不行的。
在座的陳思和教授有一個說法,說知識分子不光要有廟堂意識,還要有廣場意識,我覺得還可以加一個課堂意識。做教師的,你得想辦法講好課,不能用現成飯嚼來喂人,那是既沒有味道也沒有營養的。
讀書周刊:“給本科生以常識,給研究生以方法,給博士生以視野”,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怎樣的?
葛兆光:本科生需要掌握準確的全面的知識,能夠按照邏輯和常識,判斷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到了碩士階段,就要在常識基礎上更進一步。從本科到碩士,是一個巨大轉變——本科生學習知識,研究生創造知識,所以才叫“研究”生。教師要給碩士生如何創造知識的方法,給他點石成金的手指頭,而不只是給他金子,金子是本科階段就要給的。博士生已經掌握了常識和方法,但他要和國際同行競技,要了解人家在干什么,了解什么是學術前沿,所以才說要給他“視野”。
當然,常識、方法和視野三者是結合的,不是有了方法就可以丟了常識,不是有了視野就不顧方法的,但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重點。
希望學生熱愛知識
敬畏知識和追求知識
讀書周刊:您說自己就是個“教書的人”,盡教師的本分,那么,作為學生,又該盡怎樣的本分?
葛兆光:古人講教學相長,我在講課的時候,首先希望學生給我一些反饋。我在國外上課的時候,學生會提很多問題,但我感覺,國內的學生,往往不善于提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差異。
其次,我希望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如果我說一二三,學生只是從我這里學到一二三,那就完了。我說一二三,你得往下走,最好能夠說出四五六,你要學的,不是我這兒已經焐得爛熟的舊知識,而是更廣泛的新知識,以及今后用得上的方法和典范,知道什么是已經成為定論的,什么是會有新意義的,懂得尋找有新意義的題目,并且找得到進入這個題目的文獻和資料,最后能順利地把這些題目所有的意義表達出來。
再次,我希望學生有熱愛知識、敬畏知識、追求知識的態度。
總的說來,我還是一個大學的教師,每天的工作,大半時間都在吭哧吭哧地備課,一個字一個字地抄資料,盡心盡力寫講義,這是一個教書人的責任。
三種講課方式也許很受歡迎
但對學生一點好處都沒有
讀書周刊:今天的研討會,討論的是文史教學,您如何看待當下人文學科的處境?
葛兆光:你所說的“處境”,顯然背后的意思是人文學科如今有點兒被瞧不起,在鄙視鏈的底端吧。我曾在清華大學工作過,很了解在現在過度重視“實用”學問的環境里,人文學者的位置、處境及心情。其實,現在無論是理工科大學還是綜合性大學,人文學科都日益邊緣化。曾有一位理工科背景的專家跟我講,人文學科不就是講講道理、寫寫文章嗎,這個我們也會。還有人說,人文學科就是在大學做一點提升人文素養的工作。這類話聽起來很讓人難過,但是,人文學科越來越邊緣化,除了種種外部因素,有沒有咱們自己的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觀察文史教學。我發現當下講課有三種趨向。第一種是上課嘩眾取寵,老師很愛說段子、講笑話,甚至講一些低級趣味的段子,出了很多所謂“名嘴”。這種課也許很受歡迎,但對學生一點好處都沒有。他講得滿堂彩,學生笑聲不斷,但這是在降低知識水準,只為取悅學生,不是在上課。第二種是上課灌心靈雞湯,講一些大而無當、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這些話聽上去像打雞血吃興奮劑,但有什么用?給學生知識了嗎?沒有。第三種是上課時照本宣科,照著教材念,墨守成規,謹守邊界,講的都是過時的、陳舊的教條。
這三種講課方式,大概是現在大學里人文學科流行的方式,可是這都是在害學生。正因為這樣講課,就把人文學科帶偏了,讓社會對人文學科留下這樣的印象——你既沒有門檻,也就是沒有專業訓練,也沒有營養,也就是沒有扎實知識,人家當然鄙視你。
讀書周刊:如何真正上好一門文史課?
葛兆光:我不能代替所有人文學科的老師講話,但我自己編寫講義,一定遵循三條標準:有沒有準確的知識和啟發的新意;有沒有提供至少可以按圖索驥找的線索,照貓畫虎做的方法;有沒有提供學生新的史料、方向和視野。
第三條尤其重要,特別是給碩士生、博士生上課。要想把課上好,教師得不斷地追蹤學界前沿,不斷地了解,哪些有可能是可持續發展的領域——不僅是前沿。讓學生聽了這門課,他能有繼續往前開拓的空間。當碩士生、博士生的導師,我體會,最難的事情就是給學生選有價值有意義的選題,這費老勁了。
以亞洲史為例,我原來不做亞洲史,我是做思想史的,可是沒辦法,因為把中國史放入亞洲史大背景去考察,有可能是一個可以向縱深發展的領域,所以,雖然吃力,但我還是要努力地上這門課。
陳寅恪先生講,做學問是“預流”還是“不入流”,和了解判斷國內外學界的潮流和前沿有關。我曾引用董橋散文的話:你穿十年前流行的時裝是邋遢,穿十年以后才流行的衣服是怪異,只有穿一年以后流行的才是時裝。因為只有這樣,人家才會理解你的研究,是時代的前沿和國際的潮流,他就能和你對話。同時,后輩才可以跟得上、進得去、趕得及。
陳寅恪曾經總結王國維做學問的三條經驗。一是把地上的文獻和地下的考古發掘結合起來,二是把域內的傳世文獻和域外的資料結合起來,三是把新的觀點和舊的傳統史料結合起來。王國維做學問,為什么就像“高手下棋無廢子”,沒有一顆棋子浪費?因為他有預見和前瞻,敏銳地進入學術的前沿。其實,我在《學術史講義》和《亞洲史的研究方法》里面,寫了很多這方面的意見,但往我們提示方向走的學生,現在并不算太多,因為這個方向要從頭做起,白手起家,會很費勁。
沒有理想主義
培養不出人文精神
讀書周刊:如何在人文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葛兆光: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不能畫等號。一個人當然可以通過了解人文知識來理解人文精神,但是,有些掌握很多人文知識的人,未見得有人文精神。我在《中國思想史》一書中反復講,知識和思想不是等同的,也不是平行的。比如,古代人已經有很多世界知識,元代的人已經知道有非洲、歐洲了,但古人的世界觀為什么沒有什么改變?
人文精神的培養,當然需要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但更重要的是人除了知識,也要對世界有更大的關懷,對社會有更深的理解,只有懷抱理想,才會孕育人文精神。
這不是僅僅通過講課和聽課就能實現的,作為教師,也要在教授知識之外,讓學生看到這個教師不僅是敬業的,也是有理想的,甚至還應當是正派的,這是言傳身教??墒?,如果這個教師一離開教室,就做些很失身份的事,比如拿知識去做利益交換,學生從你身上是看不到也學不到人文精神的。
總之,沒有理想主義,也就沒有人文精神。
關鍵詞:
雪中悍刀行第二季拍了嗎?什么時候播?
雪中悍刀行第二季拍了嗎什么時候播雪中悍刀行第二季還沒拍,不過已經在籌拍了,網傳女主要換人但是只是網傳并咩有官宣。希望女主姜泥不...
鄉村四月古詩意思是什么?《鄉村四月》賞讀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翁卷生活的南宋末年,時事凋敝,朝廷暗弱,文風詩風也趨于末流。永...
合肥全市擁有有效發明52318件 占全省有效發明總數37.06%
記者11月30日從合肥市市場監管局獲悉,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專利數據,2022年1-10月合肥市發明專利授權10607件,首次突破10000件;專利
中國空間站穿過北斗七星 一顆閃亮的“新星”從空中劃過
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
2022冬奧會閉幕式節目單 北京冬奧會閉幕式節目單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什么時候舉行?2022年北京冬奧會閉幕式將于2022年2月20日在國家體育場舉行。你可以在咪咕視頻CTV-5 央視等直播網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