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資料圖)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于每年公歷8月7日或8日交節。俗諺云:“時至立秋年過半,日月如梭轉瞬間?!薄豆茏印芬灿小扒镎哧帤馐枷?,故萬物收”之句。立秋之后,暑熱寒涼交替,陰陽互轉,自然界萬物隨著陽氣下沉而收斂,從繁茂趨向成熟。
《淮南子·說山訓》云:“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贝巳~是指梧桐葉。明人張岱在《夜航船》中認為此種說法源于古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梧桐是秋的報信者,南宋時“梧桐報秋”曾經是一種宮廷儀式。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宮中“以梧桐樹植于殿下”,待到立秋交節之際,太史官穿著隆重的禮服,手持朝笏,高聲奏報“秋來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
立秋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農作物生長旺盛。北方地區棉花結鈴,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甘薯快速膨大。江南水稻陸續抽穗,瓜果菜蔬也漸次成熟。于是,農人們便開始晾曬田間的收獲物,俗稱“曬秋”。曬秋并不只在立秋,從農歷六月初六便開始了,立秋之后漸入高潮。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每年都要舉行“曬秋節”。篁嶺是一個掛在崖壁上的村落,幾百棟徽派民居沿著山勢高高低低地分布,各家各戶多利用房前屋后的小片空地或是屋頂平地晾曬。瓜果菜蔬鋪在圓圓的曬匾內,擱在曬架上,從山上一直延伸到山腳,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每年立秋日,湖南花垣、鳳凰、瀘溪等地的苗族聚居區要舉行隆重的“趕秋節”。這是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的盛大節日,也叫“趕秋場”“交秋”,逢到哪個地方是墟場(即趕集的地方),哪里便是苗區這一年的“秋場”。是日,男女老少放下手中的活計,卸下肩上的擔子,穿上艷麗的苗族節日盛裝,從十里八鄉、四村五寨來到秋場,迎接代表豐收的“秋公”“秋婆”。青年男女則歡歡喜喜地“鬧秋”,就是蕩“八人秋千”。秋千高十幾米,呈紡車狀,有相互錯開的八組座架,每架可坐一人。隨著“送秋人”用力推動,秋千旋轉起來,越轉越快。突然,“送秋人”用力頂住秋千橫木,秋千戛然而止,此時停在秋千最高處的人便被罰唱山歌。姑娘、小伙子興高采烈地認罰,用優美的歌聲向愛人表達心意。苗族鼓舞、夾馬號、吹嗩吶、十二人秋對歌、舞龍舞獅、武術等各色表演一一登場,熱烈歡騰。趕秋節上,苗族人民以極大的熱情感謝自然的饋贈,抒發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詩經·豳風·七月》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之語。這里的“七月”指農歷七月,盡管已到了立秋節氣,但仍赤日炎炎,各地多有立秋吃西瓜的習俗,俗稱“啃秋”,既為解暑,也為防病。清代張燾《津門雜記·歲時風俗》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嘉錄》記載,清代立秋前一個月,江蘇蘇州坊巷中已有小販擔賣西瓜,也有鄉人以小船載瓜“往來于河港叫賣者,俗呼‘叫浜瓜’”。到了立秋這天,人們把西瓜作為敬宗法祖的供品和親鄰之間饋贈的禮物,俗稱“立秋西瓜”。民國《首都志》也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的記載。如今,立秋祭祀的習俗慢慢淡了,不過吃西瓜的慣例卻保留下來。
立秋處于夏秋交替之際,暑熱漸消的清朗讓人暢快,大地的豐收令人欣喜,趕秋的熱鬧使人沉醉。一個充滿詩意的秋,隨著習習涼風潛入人們心中。
作者:袁瑾?杭州師范大學副教授
關鍵詞: 二十四節氣
株洲全市直播帶貨超過15萬場次 電商網絡零售額超115億元
今年以來,我市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一批平臺經濟、數字經濟企業相繼涌現。截至目前,全市直播帶貨超過15萬場次,電商...
瀘州全市適齡報名人數8087人 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報名數量均高于上半年
7月29日,記者從瀘州市征兵辦公室獲悉,全市下半年征兵工作已全面啟動。截至目前,全市適齡報名人數8087人,其中大學生5308人、大學畢業生2
今年上半年溫州清潔能源項目完成投資145.5億元 總量位居浙江省第一
記者7月27日從溫州市發展改革委獲悉,今年1—6月,溫州清潔能源項目完成投資145 5億元,總量位居浙江省第一;風光倍增工程加快實施,新增風...
陜西明確高校畢業生到省內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就業 在校期間學費給予補償
記者今天(7月27日)從陜西省教育廳獲悉,陜西省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日前印發《陜西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到省內艱苦邊遠地區基
河南已建成高標準糧田7580萬畝 占全省耕地面積近7成
7月27日,河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聽取關于檢查《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貫徹實施情況的報告。河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