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三文娛 >

各年齡段孩子需要怎樣性知識?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比任何教育都重要

來源:中國寧波網  

這幾天,家長們都在忙著給孩子們準備各種禮物。有惟妙惟肖的公仔,有精致美麗的公主裙,有琳瑯滿目的零食,有熱門卡通形象的玩具,還有豐富多彩的旅行……讓人眼花繚亂。

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物質禮物”固然重要,“精神禮物”同樣不可或缺。“六一”兒童節前夕,寧波大學學前教育學博士、寧波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王浩帶著他的學生施宇陽,給家長們帶來了一堂以“守護天使”為主題的公益講座,圍繞什么是兒童教育、教育的重要、怎樣進行教育等方面展開,以此讓家長更好地關注生命教育,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兒童教育“羞于啟齒”這樣回答妙趣橫生

“爸爸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面對這個問題,孩子們往往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嫌麻煩的家長會說,“你是我在垃圾桶里撿來的”“打游戲升級送的”;而耐心一點的家長則會說,“寶寶是上天送給爸爸和媽媽的天使”“寶寶是媽媽像母雞孵小雞一樣,從蛋里面出來的”。

答案五花八門,就是沒有一個科學回答“你是爸爸媽媽一起生的”。很多家長擔心和孩子說了,會有更多尷尬的問題要回答。

在講座中,王浩借用經典兒童繪本《小威向前沖》,深入淺出地回答了這個幾乎每個寶貝成長中都會追問父母的問題。

繪本大致情節如下:小威是一個小精子,他和3億個朋友一起住在布朗先生的身體里。游泳大賽前夕,小威每天都在努力地練。他知道必須要游得非???,才能贏得獎品——一個美麗的卵子。那天晚上,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親密地在一起。于是,小精子們獲得了“比賽開始”的信號。在比賽中,小威用盡全力,拼命向前游,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精子。最終,他贏得了比賽。在他和卵子相遇的一剎那,發生了一件神奇而又美妙的事:小威不見了,一個小寶貝開始在布朗太太的肚子里孕育,小寶貝慢慢長大,十個月后,一個小嬰兒誕生。

讓人感到神奇的是,小嬰兒長大后,繼承了布朗太太美麗的容顏,也擁有和布朗先生一樣健壯的身體,成為一名游泳健將。

“孩子長到三四歲以后,總會有許多‘為什么’。不論自然、社會,還是動物、人類,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們總要問個不停。”王浩說,很多時候百科全書能幫上大忙,但有些答案百科全書里沒有,或者雖然有卻無法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來說明。當孩子開始處于對什么都好奇的童年意識初期,他們需要的答案并不是百科全書里那般精準的論述,而是能夠被兒童思維形象化的解釋。

兒童教育是一種全面教育 不該被忽視

在采訪中,一名來自政法系統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案例。幾年前,有一名在幼兒園從事保育工作的家長,放學后去其他同學家做家訪,把自己的孩子暫時委托幼兒園門衛幫忙照顧。結果,在家長離開的短暫時間里,這個孩子遭遇了猥褻。事后,盡管家長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仍舊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創傷。

更加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前不久,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會發布了一份“侵兒童案例統計”,該統計數據來源于2021年度媒體的公開報道案例和各級法院、檢察院及認證微信微博賬號的公開案例。報告核心可概括為:2021年,我國曝光侵兒童案例223起,受害兒童569人;遭遇侵人數中女童占比81%,男童比例較往年明顯上升,整體14歲以下兒童超七成;施害者中,熟人作案超八成。

“兒童教育不僅僅是大眾普遍認為的生理教育,而是一種全面的教育,是傳遞符合幼兒發展需要的基本生理知識,幫助孩子認同自己別,以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培養孩子與同伴友好相處的健康態度為目的的一種社會化過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浩這樣說。

在他看來,對兒童進行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構造,認知“我是男孩,我是女孩,男孩和女孩不一樣”,還能幫助孩子更加從容地認識自己生長發育中的身體變化,幫助孩子學會照顧、愛惜、保護自己的身體。

“缺乏教育,對孩子成長是有危害的。如果采取逃避的方式,可能會適得其反,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王浩說,家長千萬不可忽略孩子強大的學能力,他們在父母這里得不到答案,很可能會通過其他渠道獲取信息,但這些信息孩子往往真假難辨,甚至可能給孩子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各年齡段孩子需要怎樣知識

專家有建議

對于兒童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部《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以及《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明確提出: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教育,提高防范侵害、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那么,如何對兒童開展教育呢?記者日采訪了多位兒童心理學、學前教育專業的相關人士,將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家長不要逃避孩子的問題,問什么答什么。要鼓勵而不是扼殺孩子的好奇心。當場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問題,爸爸媽媽需要提前儲備好知識,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但是要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其次,一定要用適合年齡段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解釋,可以通過閱讀繪本來進行解釋。最后,教育沒有家長想象的那么難以啟齒,孩子更沒有學壞。問爸爸,爸爸回答;問媽媽,媽媽回答。不要把責任推給對方。

在采訪中,記者也接觸了不少家長,他們中有相當比例的家長,依然談色變,對各年齡段孩子需要的教育知識儲備不足。

專家認為:

5歲以下的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從媽媽肚子里出生的,而不是垃圾桶。家長要告訴孩子是男生還是女生,男生站著尿尿,女生蹲著尿尿;告訴孩子時褲衩背心蓋住的地方是不能給別人看的,偷看別人的也不行;不能觸摸別人的隱私部位,因為這是一個不文明的行為。

5歲至8歲的孩子,需要認識身體的各個部位,知道它們的名字和功能,并且愛護自己的身體,每天都要清洗。該年齡段的孩子,還需要知道別與社會別。比如,有的女生格像男生一樣,有的男生格像女生一樣,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不可嘲笑別人。

9歲至12歲的孩子,需要掌握青春期的身體變化。例如,男孩會長胡子、喉結會變大,女孩胸部會發育等,也要告訴孩子,每個人的生長發育都有差異,有的人比同齡人晚發育,有的人比同齡人發育早,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生長發育、接納自己。

13歲至14歲的孩子,需要了解月經、遺精等現象出現的原因及應對方法,也要挑選合適的內衣。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容易激動、叛逆,急著去證明自己,所以這時候更多的其實是需要家長學會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何溫柔的溝通。

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比任何教育都重要

作為家長和老師,即便用盡全力,也難以一輩子為孩子們遮風擋雨。成人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們練就可以高飛的翅膀和躲避危險的智慧。

寧波市樂源幼兒園教育集團相關負責人王蓉認為,兒童教育四五歲是最佳時期。作為一堂人生的必修課,適時、適當、適度地進行教育,能緩解孩子的好奇,讓孩子產生別認同,學會愛自己、保護自己和尊重別人。上好這樣一堂必修課,最早的課堂是家庭,最適合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學方法是不遮遮掩掩的態度而非教條式說教。

象山縣定塘鎮中心幼兒園園長張銀雪主張兒童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父母,也應普及到祖輩。“我們幼兒園,絕大多數寶貝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把寶貝們留給祖輩照顧。祖輩通常只關注寶貝們的衣食住行,很少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對幼兒教育更是幾乎沒有。也正因為如此,這樣的教育也更加必要和彌足珍貴。”

解放軍第906醫院心理科主任張其軍從事心理學研究工作26年,擅長兒童心理學研究。他認為,養育孩子恐怕是世界上最具有挑戰的任務。孩子成長過程中,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家長。孩子最初的探索一般發生在學齡前,每個孩子萌發問題的時間不盡相同,不能等著上學后老師的解答;脫離了情感而僅著眼于安全教育,會讓孩子或產生戒備甚至恐懼,或采取無所謂的態度。父母要在遵從孩子成長規律的同時,將符合社會規范的規則告訴孩子,這也是傳遞生命價值觀的過程。

鄞州區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相關工作人員則認為,對于學齡前兒童,可以通過游戲、玩具、繪本等方式,來潛移默化進行教育影響;要通過家園共育,在孩子生長發育的敏感期和關鍵時刻給予幫助,這就是適宜的教育。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法學副教授胡行華從法律角度進行了剖析。他認為,要讓孩子懂得用道德和責任管理好自己的“”;這種教育,除了能幫助孩子了解生理衛生常識、青春期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知識,還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法治種子”,讓孩子們對的道德、法治和責任能有一定了解,對減少青少年犯罪、早期行為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比任何教育都重要 各年齡段孩子需要怎樣性知識 兒童性教育 兒童性教育是一種全面教育 兒童思維形象化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