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通財經
智通財經APP獲悉,6月7日,寧德時代(300750)(300750.SZ)股價低開低走,盤中一度跌近7%,逼近年內低點,截至發稿,股價報205.6元跌6.24%。消息面上,摩根士丹利下調了寧德時代評級至低配,下調目標價至180元。東方證券(600958)王麗穎認為,創指下探空間有限,但是寧德時代還有調整的可能。深圳前海融悅資產王章亮認為,創指下行趨勢或仍將延續,鋰電板塊整體格局處在供過于求。
摩根士丹利稱,看到電池材料公司的利潤率逆風大部分已被股價反應,但寧德時代可能在市場份額和利潤率方面面臨的風險在增加,將公司評級從同等權重下調至低配。分析師Jack Lu等在報告中指出,預計短期電池產能依然過剩,使得價格戰不可避免,今年下半年二線電池制造商可能會采用更加激進的價格戰略以獲得市場份額,將寧德時代目標價下調約16%至180元。
傳聞四起:寧德時代被踢出特斯拉北美供應鏈?
【資料圖】
據了解,本周寧德時代大跌或與特斯拉周末更新的一則消息有關,其美國官網顯示Model 3全系列車型將獲得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將Model 3 后輪驅動的價格打至32740美元,對其他電動車造成更大的競爭壓力。
而按特斯拉此前公告和美國國稅局數據,特斯拉Model 3系列中僅Performance車型有資格獲得全部7500美元的補貼,其它版本只有3750美元的稅收抵免。原因在于特斯拉Model 3系列中除Performance外,其它都使用了寧德時代供應的電池,不符合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關于北美制造的規定。
因此,市場出現寧德時代不供應特斯拉北美的傳聞。對此,寧德時代表示,消息不屬實,公司與客戶戰略合作關系沒有發生變化,會持續深化和提升。同時回應稱經核查,公司電池被美國海關扣押的沒有相關情況。
資料顯示,寧德時代自2020年7月起,即向特斯拉供貨。據寧德時代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特斯拉已連續兩年成為寧德時代的最大客戶。2022 年,寧德時代來自特斯拉采購鋰電池的銷售收入達380億元,占公司總營收11.59%。2021年這一收入為130億元,占寧德時代總營收的10%。
特斯拉4月份宣布,將在上海新建一家超級工廠,專門生產該公司的儲能產品Megapack。根據特斯拉官網,Megapack是一款大型電池,采用的是寧德時代研發的鐵鋰電池。
而此次馬斯克訪華行程中,首次會面安排便是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業內人士分析,馬斯克與曾毓群會面,商談的內容可能會包括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的儲能電芯供應、未來在北美合作建電池廠以及動力電池供應的事宜。據此分析,寧德時代與特斯拉的合作可能會進一步深入。
“寧王”地位危矣?比亞迪(002594)緊追其后
近日,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4月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前15名榜單,4月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車量以40.83% 的占比持續領跑,比亞迪、中創新航、億緯鋰能(300014)、國軒高科(002074)分別以29.11%、8.74%、5.48%、4.68%的占比位居第2-5名。
從裝機量上看,雖然寧德時代依舊坐穩榜一的位置,但是拼增速卻遠不及比亞迪。寧德時代去年裝機191.6GWh,遙遙領先比亞迪的70.4GWh,但同比增幅卻是比亞迪(167%)壓過寧德時代(92%)一頭。
事實上,全產業鏈布局的比亞迪就比寧德時代多了一張底牌,畢竟,比亞迪的電池90%都是自產自銷。去年比亞迪汽車銷量達到186.9萬的歷史峰值,同比增長152%,今年定下的銷量目標是300萬輛,如果能夠順利完成,至少將獲得60%的增長率。僅靠內部需求,電池業務就已經具備超強競爭力。
與此同時,比亞迪還在積極謀求外供。據悉,除一汽、特斯拉、長安、中通等現有客戶外,大眾、戴姆勒、現代等多家車企也正與比亞迪商談動力電池供應事宜。
除了比亞迪,國內動力電池第二梯隊也在茁壯成長中,其中欣旺達(300207)已與小鵬、雷諾、日產、吉利、東風、廣汽等車企達成合作,中創新航則成為排位在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之外的中國第三大動力電池廠商。
此外,目前鋰電池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尚未完全扭轉,再加上競爭對手林立,寧德時代依舊堅決捍衛著“寧王”的冠冕,只是在“去寧化”大潮流背景下,寧德時代還能否泰然處之?
關鍵詞:
東方鐵塔(002545.SZ):中標約9129.78萬元國家電網相關項目
格隆匯6月7日丨東方鐵塔(002545)(002545 SZ)公布,2023年6月6日,國家
當前訊息:會飛的母雞作文500字
會飛的母雞作文500字(鐘煒)如果母雞能在天空飛翔,會怎么樣呢?這是
句句驚艷的走心文案
1、勇敢的做自己,不要為任何人而改變。如果他們不能接受最差的你,也
2020理科熱門專業及就業前景男生_理科生男學什么專業好 理科專業推薦 看點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通信工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車輛工
全球視點!充電樁、儲能上市公司周報:充電樁、儲能均小幅下跌,總體走勢優于大盤
第一時間提供各大券商研究所報告,最大程度減少個人投資者與機構之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