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黑龍江日報
1982年,從吉林農業大學土壤化學系畢業來到這片黑土地,韓曉增堅守40年,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土地保護利用。
40年里,他在國內外率先提出肥沃耕層的理念,完善了肥沃耕層的理論體系;
40年里,他和他的團隊陸續建立了一批與黑土地保護利用相關的長期定位實驗研究平臺,揭示了東北黑土地土壤有機質變化規律,為黑土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資料圖】
40年里,他們研發的黑土地保護利用關鍵技術,應用后耕層深度增加到30cm以上,減少了農民常規生產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40年里,有人說他像“瘋子”:對肥沃耕層構建技術有著執念,遇到政府領導、專家學者或者農民,他都會不停介紹,狀態癲狂;
40年里,有人說他像“傻子”:給他高薪,給他大房子,請他高就,他都一再拒絕。有限的科研經費,不給自己出書出論文出國考察,而是購買與秸稈翻埋有關的農機具,用到科研成果轉化上;
40年里,更多的人說他是“大神”:不說他那20幾部書、400多篇文章、幾十個獎項,就是一塊地,他走一圈,就知道哪里出了問題,而且保證“藥”到病除;機械在田里作業,他站在地頭看著機械煙囪冒煙的情況,就知道機械操作手的作業是否達到了標準……
40年里,他對黑土地的了解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我省每一種土壤類型的面積、分布區域、肥力狀況、結構特點和在農業生產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他都了然于心。
為黑土地保護利用,他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創建了黑土層保育和培育兩種技術模式,又通過總結凝練提出了四免一松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和坡耕地控蝕增肥技術模式,并將四個模式歸納總結,提出了黑土地保護的“龍江模式”。
20年扎實研究黑土地退化機理
1982年,韓曉增大學畢業,來到了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即現在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那時候,黑土地還很肥沃,人們感覺黑土退化離自己還很遙遠。就像在韓曉增的印象里,他每年都要待上大半年的科研點——肇東縣澇洲鄉(現肇東市澇洲鎮)離哈爾濱很遙遠。
雖然只有50公里,但因為沒有公路連通,每次去澇洲,他都要早5點鐘就出門,先騎一個多小時自行車趕到道外船站,帶著自行車上船,經過6個小時到澇洲,再騎15里地才能到科研點。
科研點里有兩個觀測場,一個是自然觀測場,一個是耕作場,每天兩場一線,每次一住就是3個多月。
“村里有個農業學大寨時留下的招待所,很大的院子就我一個人,夏天陪我的是蚊子,冬天陪我的是驢子?!表n曉增說起吃過的苦,輕描淡寫——因為大門壞了,村里的驢子偶爾就蹭到韓曉增的屋里來取取暖。
進入21世紀,科研人員“下海潮”來臨,當時和韓曉增一起來的十幾人走了一大半。這時候,有廣東的單位向他拋出橄欖枝——不但給他高薪,還給他大房子;還有老板請他去公司——先跟著干幾年,過兩年就當公司總經理;也有的地方讓他去做負責人——只坐辦公室,不用老往農村跑……
韓曉增一一拒絕。
他說自己沒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就覺得自己適合搞科研,“我離不開黑土地!有那么多詩人寫過黑土地,有那么多歌唱家唱過黑土地,可是我覺得都表達不出我心里那種泥土的芬芳?!?/p>
20年的研究,韓曉增發現,黑土退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黑土層有機質下降。幾十年光種不養,讓黑土變“瘦”了,而秸稈還田是增加土壤有機質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但是長期的機械碾壓土壤形成了10~15 cm的犁底層,它像一道墻限制了作物根系下扎和土壤中水、熱、氣交換。
“犁底層起到了什么壞作用呢?就是說頂上如果降雨的話,走到犁底層,水分就不走,就停留在這里,養分停留在犁底層以上,也不能下來?!表n曉增說。
20年潛心推廣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
1998年,韓曉增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站長。
當初海倫建站時科學試驗并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把科研成果推到農民中。
當時因為種玉米經濟效益高,玉米種植面積陡然增加,由此產生大量秸稈?!敖斩捠窃黾油恋赜袡C質和養分的好東西?!表n曉增于是從黑土地保護利用目標出發,做了大量秸稈和有機肥還田試驗。
“犁底層既然是一個障礙,那就通過耕作的方法把它打開,同時增加秸稈或者有機肥,對這層的土壤肥力進行改良。秸稈粉碎還田,沒腐解之前,秸稈在土壤中相當于一個透水透氣的管兒,腐解之后又可以直接培肥土壤、補充有機質?!表n曉增介紹,“在秸稈深混還田的過程中,我們每年都向0~35cm的土層增加秸稈,每年每公頃達到10噸左右。明顯可以看到,秸稈在這個土層里腐爛,保持了土壤有機質不降低?!?/p>
為了讓農民“認”這個技術,韓曉增親自到農民家,坐到炕頭上跟他們嘮:“2004年,我第一家去的是綏棱的李兆平家,他種了300畝地,嘮了小半天,總算把他說動了,后來他跟我說,是被我的態度打動了?!?/p>
楊海軍是海倫市一家農民合作社的理事長,在韓曉增及其團隊的指導下,不僅堅持秸稈深翻還田、有機肥替代化肥,還從單一種植大豆改成大豆-玉米輪作,有效減輕土壤的病蟲草害,讓土壤更健康。這兩年,楊海軍減少了化肥的用量,但地里的產量卻增加了,達到了一坰(15畝)大豆將近5000斤。緊挨著他的一塊地沒有進行治理,地里的苗兒跟楊海軍家的相比差異就很明顯。
為了提高農民保護利用黑土地的積極性,韓曉增從有限的科研經費里拿出100多萬元,購買10臺(套)與秸稈翻埋還田有關的農機具,免費給農民使用,真正把科研結果送到農民手上。
2017年11月,韓曉增退休了,可他依然忙碌?!懊磕甑募夹g推廣主要在秋季,所以每年從9月20日到10月末是我最忙的時候,我要在這一個月走遍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進行現場指導?!?/p>
40年搭建平臺利于黑土地保護利用持續研究
鄒文秀,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從2005年本科實習開始,她就從東北農業大學來到韓曉增團隊。
“韓老師從來對人才培養都不遺余力,從手把手教我們搞科研,到創造各種機會送我們出去交流學習,拓寬國際視野。為了我們個人的發展,他寧可自己多付出一些,所以我們進步都非???。”就在前些天,鄒文秀作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黑土區耕地土壤快速培肥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榮獲了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韓老師是個很較真的人,為精確統計秸稈深埋的數量和深度,他每次都和我們一起親自下地操作,即使退休后依然這樣堅持?!标懶来航榻B。
“韓老師對技術到位率的要求非常嚴格。記得有一次我們到呼蘭秸稈翻埋還田現場,韓老師一直眉頭緊鎖,眼睛緊緊盯著正在進行田間作業的機械,說你們使用的機械不對,所以才導致秸稈翻埋的效果達不到要求。按照他的建議改進后,效果果然好多了?!编u文秀說。
對研究黑土地的人來說,長期定位試驗是非常寶貴的研究平臺。韓曉增和他的團隊40年來在全省布了6個試驗點,使大家進行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研究更有持續性。
“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我們一定要讓它們發揮更大的價值!”鄒文秀說。
關鍵詞:
餐桌頂流價格震蕩背后
“平均每天銷售十萬余只小龍蝦”,這是胡大相關負責人對于入夏后小龍蝦
天天熱消息:o的發音規則 o的發音
1、字母“o”發音時,舌端靠近下齒,舌后部抬高,牙床接近全開,開口較大,
總投資約178億元 精細化工新材料產業示范園全面動工
項目建設現場,滿載物料的運輸車來來往往,工人們干勁十足。近日,作為
航天機電:6月2日獲融資買入1301.63萬元,占當日流入資金比例36.47%
同花順數據中心顯示,航天機電6月2日獲融資買入1301 63萬元,占當日買
起亞預覽全新K900簡約而時尚的內飾|當前看點
與外觀一樣,新款K900的機艙(在韓國被稱為K9)一直是起亞位于韓國南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