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4月3日電(記者潘清)“數字化時代”的來臨,為延續數千年的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內容。兩岸專家學者3日匯聚上海,共同探討如何利用互聯網、影像等現代技術實現清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增強兩岸民眾的民族認同感。
“第七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由上海市公共關系研究院與臺灣眾藝益百人文關懷協會合作舉辦,兩岸文化研究學者、文創業者、影像工作者、生命關懷事業工作者等200多位各界人士參與。
上海市公共關系研究院院長陳士良表示,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和寶貴歷史遺產,清明節是維系民族認同的關鍵性力量。在兩岸城市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傳統的殯葬習俗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清明文化要傳承,更要創新。
陳士良舉例說,運用影像技術制作逝者生前視頻,并應用于殯禮、葬禮、祭掃、追思等各個環節的“人生小電影”,是清明文化創新的有益嘗試。
“從保留遺體到保留骨灰,再到保留人生經歷,改變傳統殯葬文化和祭奠儀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對生命的態度。”陳士良說。
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魯虹表示,“人生小電影”是新時代的殯葬文化創新,也是踐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理念的好載體。“人生小電影”服務對象龐大,呼吁盡快構建擅長殯葬文化策劃的“外腦”網絡體系。
由香港恒生大學和福壽園國際集團共同主辦,于去年12月正式啟動的“滬港大專院校生命教育新媒體創意大賽”獲得了與會兩岸專家的肯定。
臺灣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總會長張永山表示,“慎終追遠”緬懷祖先的習俗,是兩岸同根同源的認知共識。運用現代高科技微片技術改革創意,配合民間文化傳承體系,引發青年的參與興趣,不僅可令兩岸共享清明文化內涵,也有助于增加民族認同感。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數字化時代”需要結合互聯網、數字影像等技術手段,建構起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要的生命記錄模式,為兩岸民間人文歷史的保留與傳承探索新道路,從而推動兩岸融合發展。
“金九”發力失敗 “銀十”車市同樣無力 同比下降4% 中汽協發布10月車市數據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公布了最新一期中國汽車市場銷量數據:10月份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29 5萬輛和228 4萬輛,環比增長
經銷商庫存系數迎來四連降 10月庫存水平降至警戒線下
11月11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了10月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結果顯示,10月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 39,同比下降26 1%,環比下降7 1
2025年后 我國所有車型有望全部采用中國工況 部分企業先行
汽車工況是汽車行業重要的共性基礎,也是車輛、能耗、測試方法和限值方法的基礎,此前,我國采用NEDC(歐3 4排放標準的一型試驗)工況,消費
10月車市下滑收窄:強勢品牌恒強 新能源“四連降” 補貼“退坡”市場趨冷
10月,我國狹義乘用車銷量為1843406輛,環比上漲3 5%,同比下滑5 7%,下滑幅度收窄,但仍是自2016年來的最差10月。車市寒冬也加劇了馬太效
冷門專業背后的火爆需求 殯葬專業大學生:這行值得尊重 并非“吃死人飯”
把失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恒的美麗。這個過程平靜細致而溫柔,重要的是充滿愛。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有生命誕生,每天也會有生命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