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榕城網
編者按:作為權威、專業的知識創新實踐交流平臺,最具創新力知識型組織(MIKE)大獎,挖掘了一大批優秀的知識型企業。作為China MIKE聯合主辦方之一,藍凌推出“MIKE獎案例巡禮”活動,將通過名企訪談、《MIKE大獎??纷珜懙刃问剑窒順藯U企業的知識管理、創新管理實踐經驗。
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創建于1964年,是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二級子公司,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建院五十多年來,足跡遍布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2019年在全球權威ENR雜志的中國頂級設計企業60強中排名第27位。
中交四航院以多維度、成系統的知識創新成果,榮獲2022 China MIKE卓越大獎,并將被推薦角逐全球MIKE大獎。本期“MIKE獎案例巡禮”活動有幸邀請到中交四航院科學技術與數字化部執行總經理、工程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良志分享四航院在知識管理、創新管理領域的成功經驗。
多措并舉,加強知識型人才培育
四航院目前擁有正式員工1100多人,2名國家級設計大師,本科以上學歷的占比超過90%,是一家典型的知識密集型企業。
四航院非常注重知識型人才的培育賦能,其樹立了“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
并制定了《“雙123人才工程”人才管理辦法》《職務職級體系方案》等人才管理制度,以“幸福四航院”為文化綱要,以“學”文化為工作指導,以數字化手段為抓手,在公司內形成以價值創造者為本的人才觀。同時,四航院從招聘、培訓、晉升等各個環節入手,加強人才資源管理,做好人才儲備,激發人才創造活力。
為不斷提升員工的管理能力、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四航院制定了《員工教育培訓管理辦法》《內部培訓師管理辦法》等多項培訓與管理制度,促進知識的共享和傳播,并激勵知識的創造。公司內還建立了形式豐富的知識共享方式,有總工“大講堂”、“師帶徒、老帶新”,以及微課大賽等。
此外,為培育工匠精神,四航院建立了盧永昌(廣東省勞模)勞模工作室和馮穎慧(全國勞模)勞模工作室,工作室由勞模領銜、員工廣泛參與,圍繞企業中心任務和重點難點問題,發揮勞模業務專長和技術優勢,帶動員工同成長、共進步。陳良志介紹,勞模工作室涌現出了許多的創新案例與成果,包括港珠澳大橋工程、廣州港三期工程等。
建設12大知識庫,讓知識驅動業務發展
中交四航院很早就意識到知識管理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中交四航院開始在知識管理方面發力,公司系統梳理了已有的數字化信息系統和現有的知識資產的類別及其分享、儲存和管理模式,并以此為基礎建設了包含規章制度庫、職能管理庫、培訓考證庫、生產指引庫、經驗教訓庫、外部知識庫、科研創優庫、軟件學習庫、標準規范庫、市場拓展庫、項目庫、專家庫為一體的知識管理系統。
▲中交四航院知識管理總體流程
為進一步將知識與業務融合,中交四航院按照知識管理規劃梳理出知識分類框架,將綜合信息系統中的項目成果、職能管理制度等,通過接口直接推送到知識管理系統中的項目庫中,同時在綜合信息管理系統中的項目管理業務流程中設計了“問題記錄模板”、“技術難點記錄模板”“××項目(××階段)案例總結模板”,并將這些模板嵌入到項目管理流程中。
“當項目進行到一定階段時,就必須填寫這些模板,這樣既保證了隱性知識可以在項目生產的過程中萃取。另一方面將原來在綜合信息系統中沒有的知識,如個人經驗、辦事指引性材料、專業證書相關教材、軟件學習、報獎材料等歸口到各個部門,由各部門知識管理員按照四航院知識分類要求收集并上傳至知識管理系統。”
陳良志介紹,未來,知識管理系統將打通各個數字化系統的接口,形成各平臺數據共享,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實現多平臺統一的知識管理,從“知識積累平臺”、“知識提煉平臺”、“知識服務平臺”進化為“知識智能平臺”,提升市場經營能力、集團管控能力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助力打造研究型設計院。
培育創新文化,推動科研創效
中交四航院始終堅持“科技奠基強企路、創新驅動新發展”的創新理念,將創新處于公司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公司打造了具有中交四航院特色的“1234 科技創新體系”,即一個愿景(以實現公司高質量發展為愿景)、兩個驅動(內外部的變革管理驅動)、三類體系(制度、組織和研發體系)、四項成果(掌握核心技術、主持重大科技專項、支撐重大工程、培養創新團隊和人才)。
圍繞“1234創新體系”,四航院從三方面著手構建了創新激勵機制:一是制定多項科技管理制度和工作指南,進行系統管理;二是提出創優研究課題,并制定項目創優計劃;三是逐步完善創新的激勵機制,從激勵和考核兩個方面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
此外,四航院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其建立了創新平臺與科研團隊,形成了“技術中心+研究院”的科創組,每年科研投入超1億元。技術中心下設置了28個專業委員會;研究院分為不同的領域,由14個研究中心組成。近3年來,科創組主導或參與了2項國家級的課題,多項省部級的課題。
在管理創新方面,四航院提出“四化并舉、用心卓越”的質量管理模式,以策略為引領的經營模式,以構建綜合性一體化能力布局的商業模式。
在技術創新領域,四航院形成了完備的技術評估體系。近三年來通過技術鑒定的科技成果有9項達到了國際先進及以上水平。獲得了省部級以上獎項29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類獎項1項;成立了工程數字化研究中心、HIDAS研究院、智慧生態公司,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技術創新和改進提供保障。
四航院在港口工程領域一直屬于國內技術的引領地位,在海洋工程、勘察技術、新基建領域不斷開展核心技術研究,完成并通過鑒定22項科技成果,其中6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3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自主研發國內第一款港口工程數字化勘察設計集成系統(HIDAS),突破多項“卡脖子”技術,成為行業關鍵技術引領者。陳良志介紹,截至2021年底,四航院共獲得各類獎項1037項,其中國家級79項、省部級410項。
【精彩對話】
《知識管理???/strong>:在推動整個知識管理過程中,您最關注的知識是哪些?
陳良志:在設計院的領域里,我們最關心的是我們很多總工、副總工們他們設計的那些經驗。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其實在不同項目里面會重復地見到。所以我們最關注的是想把不同的老總們的這些經驗給沉淀到我們的知識管理系統里面去。而且只有把這些沉淀下來之后,才有可能進一步完善我們整個設計的質量,提升我們設計的成果,同時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開展下一步的創新工作。
《知識管理???/strong>:四航院2018年開始體系地推動知識管理工作,如今已經四年了,您覺得跟之前比有什么樣的成效,收益點在什么地方?
陳良志:從2018、2019年的時候,我們剛開始建立了知識管理的體系,到現在也有三四年的時間了,我們的知識系統里面所包含的內容也不斷地增加,從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有什么人愿意到我們知識系統里面進行瀏覽查看,而且知識也比較有限。經過幾年的建設,我們把業務系統跟知識管理系統進行融合之后,我們在知識庫里面的知識的豐富量不斷的提高。
所以跟三年前、四年前對比起來,我們發現整個知識的可查詢性更便捷了,可獲取到的知識更豐富了。同時我們在知識平臺里面也有一個專家的答疑庫,可以在線給專家留言,溝通的渠道也更為方便了。
可以舉兩個詳細的例子,我們重點建設了“生產指引庫”,在這個庫里,有我們整個跟生產設計相關的開發、計算的模塊,生產部門的員工都可以到這里面下載使用,這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再一個是培訓考證庫。我們企業要求大家考取相應的資格證,那我們也要求通過考試的員工把他們之前收集到的比較有用的考證的資料上傳到考證庫里面來,給其他員工提供一些幫助。這一塊也是大家反饋實用性比較高的。
《知識管理??罚夯贐IM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這個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也是當前比較熱門的話題,你們目前有多少項目或者有多大比例的項目能夠做到這樣數字化的交付?
陳良志:關于BIM的上下游合作,我們目前在做數字化交互的主要是幾類項目,第一是LNG類的化工類碼頭項目,這類碼頭項目是業主會有明確的要求要做數字化交付,所以目前我們所有的LNG類的碼頭項目是全部要做數字化交付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有一些地區,比如說像深圳地區所有的項目全部有BIM要求的,而且是明文寫在合同里的,這個我們肯定要做數字化的。還有一部分,這是業主沒有要求的,但是我們本著自身對BIM技術探索的需要,我們也會有基本的要求,要求相應的項目要做BIM的數字化??傮w而言,目前業內施工圖階段,大概占比20%-30%左右的項目要進行數字化的BIM的建模和移交工作。
網頁搜索“藍凌官網”或關注微信公眾號“知識管理研習社”,或添加藍凌顧問微信“landray888”, 免費咨詢&報名2023 China MIKE,并可申請免費體驗藍凌知識管理平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考生不要錯過報名!宿州市202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時間確定
日前,宿州市自考辦發布通知,202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將于10月22日-25日進行,報名時間為9月5日-9日,逾期不再安排補報。此次仍然實行
南京全市769名稅務師簽訂《稅務師誠信執業承諾書》 做出誠信執業的承諾
9月7日,記者從市發改委(信用辦)獲悉,近年來,我市稅務部門積極開展稅務師誠信執業承諾制工作,全市已有160家稅務師事務所共769名稅務師簽
蘿苜田普法研學基地揭牌儀式舉行 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
近日,福建省莆田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陳思容、涵江區委政法委書記曾劍偉、涵江法院院長林青山、涵江檢察院檢察長姚舟、涵西街道辦事處...
馬尾首個涉僑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成立 推進涉僑領域矛盾糾紛依法化解
日前,馬尾區司法局在亭江鎮僑聯掛牌設立了亭江鎮涉僑公共法律服務聯絡點,通過構建現代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推進涉...
創歷史新高!今年前7月廣西累計消納清潔能源電量超557億千瓦時
記者日前從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獲悉,今年1—7月,廣西累計消納清潔能源電量超557億千瓦時,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3%,做到零棄水、零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