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24小時 >

和平區:養老進網格 幸福感“滿格”

來源:沈陽網  

記者5月30日采訪獲悉,和平區依托社區網格化精細管理優勢,探索網格+居家養老新模式,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養老機構“嵌入”社區、“鏈入”網格,讓社區成為“養老資源豐富、為老服務專業”的綜合功能體,讓“養老”變“享老”。

“床邊”有照護


(相關資料圖)

5月17日,居家養老服務助老員付華和往常一樣,準時來到和平區新華街道砂陽北社區李景義和鄭秀英老人家,準備來為其提供居家上門服務。鄭秀英老人常年臥床且無意識,日常起居由老伴李景義照顧。這天,付華敲門無人應答,撥打李景義電話也無人接聽。

付華心頭一緊,迅速上報情況,并通過社區與老人家屬取得聯系,經家屬確認后撥打110報警求助。隨后他立即與社區養老服務專屬網格員一同開鎖進入老人家中。

原來,李景義早上突發疾病,幸虧助老員和社區養老服務專屬網格員及時趕到。

今年以來,和平區民政局加快家庭養老床位建設的同時,在街道社工站中增設了養老專屬網格員,明確專屬網格員包括即辦事項、代辦事項和特殊事項,讓老年人的“床邊”有人照護。今年前5個月,全區家庭養老床位上門服務已達29637人次,累計時長41250.5小時。

“身邊”有幫扶

年過七旬的獨居老人李賽復居住在南市場街道和平新村社區,因病行動不便。社區干事滿姣姣每天網格巡查時都到老人家中陪他聊天,幫他代買生活物品。檢查到燃氣設備過于陳舊后,她向社區申請為老人購置符合安全標準的新燃氣灶,并協調燃氣公司上門安裝。

和平區民政局圍繞特殊群體,指導全區社區開展“鄰里守望”關愛行動,累計摸底排查出八類特殊群體共3000余人,積極落實定期走訪制度,并對獨居、困難、高齡老年人進行探訪慰問。同時每月按時為全區4774名90歲高齡老人發放補貼,及時有效為老年人提供相應幫扶。

“桌邊”有美味

在沈水灣街道中海社區的社區大食堂內,97歲老人關芳菊笑著說:“我是這里的??土耍 崩先松眢w比較健康,基本上每天都會準時到食堂用餐。趕上下大雨,工作人員擔心老人外出用餐不安全,就會帶上飯菜奔向老人家中。

社區食堂根據轄區居民的口味,制定出了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菜單,吃什么的選擇權交給居民,不僅滿足了老年居民的吃飯需求,更增添了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幸福感。

助老食堂的運營,既是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整合養老服務資源、拓展養老服務內涵的關鍵抓手。和平區依托養老服務企業和餐飲經營主體,已建成21處助餐點,其中15處點位已投入使用,日均就餐達480人次。

“手邊”有智能

“孫奶奶,您如果有什么緊急情況,只要摁下手中這個報警器的紅色按鈕,子女和社區工作人員就會收到報警,盡快前來援助?!痹诤推絽^和平新村社區的88歲獨居老人孫素蘭家中,南市場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人員與遼寧怡家健康科技公司技術、醫護人員耐心細致地指導著老人。老人家中的電器上也都安裝了報警器,遇到問題會自動報警。

和平區為居家養老人員配備了智能監測設備,實現監測、提醒和管理等12項智能服務,服務數據累計2278條;同時和平區開通了24小時服務熱線,對老年人智能監測異常預警信息進行及時處理,對緊急求助來電及時響應轉接,做到“響應及時、服務精準、老人滿意”。

“周邊”有“一刻鐘服務圈”

“大爺,您對這個新發型滿意嗎?”“挺好呀,小伙子你這手藝真不錯!”長白街道社工站3名美發志愿者與金沙灣社區居家養老人員之間的暖心對話,拉近了老人與社會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小鄰”與“大鄰”之間的距離。

和平區按照組織規范化、設施標準化、人員專業化、服務精準化、活動常態化的總要求,不斷健全完善“3+3”社工站建設模式,打造以街道社工站為樞紐和陣地,廣泛鏈接社會資源,支持基層培育的“五社聯動+養老”力量,滿足老人的多種需求,構筑起家門口的“一刻鐘養老服務圈”。前5個月,社工站開展個案服務24次、小組服務22次,入戶、電話探訪困難群體136次,開展特殊群體關愛活動、義診活動、宣講活動等社區活動共37次,累計惠及2698人次。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杜一鳴 高級記者 劉洋

關鍵詞: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