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沈陽網
4月20日16時14分我們迎來谷雨節氣。谷雨節氣的名字,把它和降雨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宋代詩人黃庭堅詩中“風吹雨洗一城花”描寫的飛花落絮、風吹雨洗,正是谷雨時節的景象。事實上,谷雨節氣的降水在春季的六個節氣當中,也的確是最多的。然而,谷雨多雨基本只限于長江中下游流域,在我們東北地區,這個時候東北冷渦系統逐漸增多,會帶來一些分布不均的降水,春旱和春澇都時有發生。
(資料圖片)
谷雨節氣降雨增多,大風也比較多。為何“谷雨”前后風這么大?從風的成因看,春季是盛行風由冬季風(偏北風)轉為夏季風(偏南風)的過渡時期,尤其是在四五月份,冷暖空氣交互頻繁,溫度變化很大,導致氣壓梯度大,極易產生大風,有時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的暖濕氣流交匯形成鋒面,二者互不相讓,極不穩定,易形成低壓氣旋,也盛產大風天氣。
谷雨時節大多是氣旋風,也就是我們老百姓所說的西風或者西南風。氣旋風能帶來大氣的上升運動,所以大風吹起的這些沙塵將會隨著上升運動漂浮在空中,然后隨著風向向東、向南擴散,這也就易形成揚沙或者浮塵天氣。
確切地說,我們沈陽出現揚沙或浮塵天氣是由于蒙古氣旋將西北部沙源地區的塵沙吹散到空中,然后隨著風向又有沿途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區的塵沙進行相繼補充,從而漂浮在沈陽地區的上空。
賀錚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徐佳婷
相關新聞
七十二候·溯源
谷雨問典漢字生焉
谷雨的雨,一度讀第四聲“玉”。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谷雨【去聲(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是普通話的四個聲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第一、二、三、四聲)】,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故《說文》云雨本去聲,今風雨之雨在上聲,雨下之雨在去聲也。”漢《通緯·孝經援神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凈明潔也。”明《群芳譜》:“谷雨,谷得雨而生也?!?/p>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谷雨三候:初候萍始生。萍,水草也,與水相平,故曰萍。漂流隨風,故又曰漂。《歷解》曰:萍陽物,靜以承陽也。二候鳴鳩拂其羽。鳩,即鷹所化者,布谷也。拂,過擊也;《本草》云:拂羽飛而翼拍其身,氣使然也。蓋當三月之時,趨農急矣,鳩乃追逐而鳴,鼓羽直刺上飛,故俗稱布谷。三候戴勝降于桑。戴勝一名戴鵀(rén),《爾雅注》曰:頭上有勝毛。此時恒在于桑,蓋蠶將生之候矣。言降者,重之若天而下,亦氣使之然也。
谷雨,是一個與漢字由來密切相關的節令?!痘茨献印け窘浻枴罚骸拔粽邆}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據傳,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中國最原始的象形文字,黃帝發布詔令,號召天下習用。倉頡造字感動了天帝,當時正遇災荒,天帝命打開天宮糧倉,“天降谷子雨”拯救蒼生。真可謂“驚天帝、泣鬼神”。后人把這天定為“谷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
2010年,聯合國相關機構將“聯合國中文日”定在每年谷雨日,以紀念漢字始祖倉頡,推廣中文和中國文化。學界和民間有谷雨為“漢字生日”“書法生日”的說法。據報道,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安然教授近年曾兩度建議將二十四節氣的谷雨當天設立為中國的“漢字節”,引發關注。
作為農事節令的同時,谷雨成為集古老造字傳說與有聯合國背書為一體的“漢字生日”,別有意味——因文字誕生而“天降谷子雨”,似乎有了文化,人們就可以吃到天上掉的“餡餅”了。
沈陽人常說“谷雨種大田”,無疑是最接地氣、最務實、最靠譜的了。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趙威
七十二候·風物
“布谷”催耕
詹德華
人間四月芳菲盡,谷雨時節,南方已是“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與春天依依惜別了。
豈云春歸無覓處。這時候,沈陽城卻是花團錦簇,春意正濃。渾河漲起了“桃花水”,天空中也飛翔著無數的鳥兒。但城市里聽不到子規聲聲,若到了曠野,那一聲聲“布谷、布谷”卻是叫得正緊。
“布谷”是“藝名”,因聲音而來,這種鳥的學名喚做杜鵑。就是“望帝春心托杜鵑”的那個杜鵑鳥,據說是蜀帝杜宇所化,聲聲啼血。在后來的詩歌里面被描寫得文雅凄婉的杜鵑,其實并不是什么好鳥。《詩經·召南·鵲巢》說,“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這就是成語“鵲巢鳩占”的來歷。三國時期的生物學家陸璣說,“鳩,鸤鳩也。今謂布谷。”這個布谷鳥不僅占鵲鳥的巢,還把蛋下到別的鳥的窩里,讓別人替它孵蛋,據說它還能將原巢里的鳥蛋扔掉。《詩經·曹風》里也有用鸤鳩四處下蛋,來比喻兒子不在身邊的篇章:“鸤鳩在桑,其子在梅……”
不管布谷鳥的品德如何,當它開始一聲聲叫的時候,有經驗的農人就知道,谷雨到,要開始種田了。遼沈地區入春晚入冬早,農作物生長季為每年的4月至9月。谷雨時節,氣溫快速回暖,地溫也上升,滿足了水稻育秧、玉米以及大豆等作物萌芽的基礎條件,因此,東北版的節氣歌中才有了“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之說。“谷雨到立夏,種啥都不怕”,這時節,沈陽周邊的農田里,已經是一片繁忙的景色了。
若時光回溯,古時候,谷雨時節,沈陽的先農壇應該有一番祭祀農神的活動。古時沈陽有五壇,即天壇、地壇、社稷壇、風雨壇和先農壇。先農壇,在德盛門外東南隅。有祭臺一座、正殿三間、大門三間。大致位置,在今沈河區先農壇路路南,今已不存。
古時候每年開春,在北京,皇帝親領文武百官行籍田禮于先農壇?;实圻€要親自耕種一下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試驗田,以表示對農業的重視。沈陽當時作為陪都,先農壇也有一些活動,不過,如今,已經鮮有人提及了。
布谷聲聲,谷雨催耕,盼望著,秋天的五谷豐登。
七十二候·風俗
春意闌珊且行且惜
胡瀟文
谷雨驚春,十里不同俗。此時,山西人貼起了“禁蝎貼”,陜西人走進倉頡廟會,山東人看牡丹吐蕊,江蘇人摘下谷雨茶……在沈陽,踏青、喝茶、放風箏依然是春天的主題。
谷雨喝茶,人們認為可以清火、辟邪、明目。在古代,老沈陽人自有一套“喝茶指南”,《沈陽百詠》中記載:“檐下招牌掛外壺,小河沿水煮紅爐;尋??偷讲璺奖?,快遣廚娘入市沽?!焙炔璧摹按蚩ǖ亍笔切『友兀杷走x小河沿,其次是八王寺,最后是甜水井。不推薦“徐井”水,味道略苦。喝茶的“外壺”掛在墻上,方便人們即來即喝……別有一番景致。當下,年輕人追捧“圍爐煮茶”的新方式,喝的不僅是一杯春味,也拉滿了賞春的氛圍感。
春深已近,踏青惜春。南方叫“走谷雨”,踏青串門重在走起來。北方人也走出家門,擁抱春光。谷雨依然有風沙作伴,“風挾沙而曇,日光作桂黃色”,往往昨天開的花朵,一夜風吹就“黃了臉”,姑娘們則一身防風、防曬的行頭,做實了“春捂”?!疤で嘈∩蔑L華,木底高高指那家”,清朝繆潤紱寫出了老沈陽人的“街拍穿搭”。姑娘們踩上“高底彩鞋”,鞋底有的“二三寸厚”,有的“三四寸厚”,類似今天的松糕鞋,既顯個兒又不累腳,充滿了春天“小心機”。
谷雨后,麥苗拔節,雨貴如油,在一片奔忙中,漫漫長夏也悄然而來。
七十二候·舌尖沈陽
雨前香椿味最鮮
王若若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預示著春天即將結束,夏天馬上到來。雖然是春夏交接,但此時沈陽的溫度還是偏低,如果吃寒涼的食物會讓脾胃受到傷害,所以市民在谷雨時節應盡量少吃寒性的食物,例如黃瓜、生菜、西蘭花、綠豆、西瓜等。
俗語說“雨前香椿嫩如絲”,谷雨時香椿味道正濃,其營養價值和食用價值都是最高的,香椿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和鈣、鐵等多種礦物質,由于香椿的特殊氣味,食用后還能夠理氣健脾、消炎殺菌,提高免疫力。所以市民不妨在谷雨當天買上一把雨前香椿,搭配雞蛋、豆腐一起炒著吃,或是單獨涼拌食用,還可以裹上面糊油炸成香椿魚,口感爽脆,味道更是鮮美無比。
香椿魚的做法很簡單,所用食材調料都很常見,主要包括香椿、雞蛋、面粉、淀粉、鹽、胡椒粉等。首先,把香椿簡單清洗一下,鍋中加水燒開,香椿放入焯水30秒左右,變色即可撈出。然后,把香椿切成小段,用冷水浸泡一下,瀝干水分備用。碗中按1:1的比例加入適量面粉和淀粉,再加入1顆雞蛋,鹽、胡椒粉適量,最后加入清水攪拌均勻,面糊的濃稠度以香椿芽能掛住面糊成一條線狀即可。鍋中加入適量的油,燒至6成熱后,將裹了面糊的香椿放入鍋中油炸3分鐘左右,炸至表面松脆即可撈出。待油溫升高至8成熱后,再將炸好的香椿魚下鍋復炸一遍即可。此時做好的香椿魚咸香酥脆,用來佐飯或作為餐前小食都十分可口。
香椿雖然味美,但食用時要牢記一點,因為香椿含有亞硝酸鹽,一定要焯水之后才能食用,市民在烹飪時可千萬不能省了這道工序。
關鍵詞:
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名言嗎?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法律的名言警句
關于法律的名言警句(精選220句)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巧用名言有助于我們正確對待學習、生活、成長
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整理的項目合作實施方案
項目合作實施方案5篇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
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 《離騷》全文對照翻譯
《離騷》全文對照翻譯《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創作于楚懷王時期屈原遭讒被疏之時,是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下面是《離騷》全文對照翻譯...
寫申請書時理由總是不夠充分?為大家整理的退學申請書
退學申請書(精選12篇)在一步步向前發展的社會中,申請書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廣泛,申請書不同于其他書信,是一種專用書信。寫申請書時理由總是
都有哪些類型的話語呢?為大家收集的感恩老師的話精選150句
感恩老師的話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越來越多人喜歡發表話語,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那么都有哪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