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24小時 >

巴馬被稱“長壽之鄉”:大量癌癥患者涌入,租房時限看出壽命長短

來源:藝述史  

1

昨天,一條熱搜擊中了很多中國人的心:

“預計十年內,中國將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健康和長壽,已經成了人們最關注的話題。

在廣西西北部的巴馬瑤族自治縣,有這么一個地方:

它被稱為“世界長壽之鄉”,每年都會有大批養生者慕名前來居住。

他們大多數人為癌癥患者或重癥病人,從秋季到來,到次年春夏之交離去。

他們自稱為“候鳥人”,每年“遷徙”于家鄉與巴馬之間。

據2009年全國人口普查,巴馬百歲以上的老人有80多人,90歲以上的有800多位,其中年紀最大的已經135歲了。

所以對于遷徙在此地的住客來說,這里往往是人生路上的最后一站。

近些年來,巴馬被披上了一層又一層“神秘”的面紗,很多人都想揭開深埋于此的“長壽秘密”。

這個地方究竟有何不同之處?竟時時刻刻牽引著徘徊在死亡線上的危重癥病人?

2

在巴馬,生死和病痛早已成為了常態。

在癌癥患者的眼中,巴馬成了“終極希望”, 他們不斷嘗試各種療法進行抗癌、養生,試圖獲得更長的生存時間。

其中巴馬縣坡月村東頭的百么屯,有一座10多層高的自建樓,房東周強說:

“來我這里住房的,基本都是癌癥或重癥病人,我能從他們的租房期限里,看出他們的壽命長短”。

近年來,他見過子女推著70歲老人來養生的,也見過40出頭就沒了頭發的中年女性。

“租房合同為半年的,要么是不打算常住,要么就是沒時間了”。

半個月前,他剛收到一位住客離世的消息,這個住客是位60多歲的大叔,簽了半年的合同,哈爾濱人,肺癌晚期。

去世時他正在家里過年,誰知一次普通的返鄉,竟成了陰陽兩隔。

“大叔本來沒打算回家過年,幾個跟他要好的住客還想邀請他一起吃年夜飯,后來大叔說想孫子了,第二天就買了最早的飛機票”。

其實周強很排斥談這些悲情話題,他只喜歡談論住客們每天去買菜,然后互相打聽誰買的更便宜的場景。

劉英和高明也是周強的住客,劉英今年77歲,高強78歲,“我老伴肺癌晚期,趁他還有精氣神,我想帶他出來走走”。

劉英帶著一股濃厚的四川口音,說這句話時她異常冷靜:“可能時間不多了吧”。

去年11月中旬他們來到了巴馬,在決定停留在這里之前,兩人帶大了孫子,于是開著白色汽車,駛離了故鄉。

他們一路經過云南西雙版納,至廣西百色市后,沿著323國道行駛了大約2小時,過了橋后,便到達了巴馬縣百么屯。

從2018年起,他們西至拉薩,冬至黑龍江漠河,走過了一站又一站。

夫妻兩人的最后一程,原本定在廣西北海,在城市里生活了一輩子的高明還沒見過大海,得知巴馬的空氣好,他們就在這里歇了腳。

誰知2022年11月底疫情再次爆發,兩人也去不了北海,就在百么屯租了個旅社。

高明的營養需求比較高,旅社里也沒法做飯,后來兩人就租下了周強的一間公寓,還添置了電磁爐和新碗筷。

“若不是聽劉阿姨說高叔是癌癥晚期,我們從來不會把他和癌癥聯想到一起”。

在周強眼中,高叔經常穿著舒適的老年布鞋,一身黑色的輕薄棉衣,帶著銀邊老花鏡和暗黃色鴨舌帽。

“他說話特別有勁,說到高興之處還會手舞足蹈,普通話比劉阿姨標準多了”。

退休前,高明是一位客車司機,4年前他查出了肺癌晚期,劉英一邊工作一邊照顧著他。

對于妻子,高明是深感內疚的,所以他想用剩下的時間帶妻子旅行。

大概在七八天前,兩人吵了一架,高明想離開巴馬帶妻子去她最喜歡的北海,劉英覺得他的身體經不起折騰,留下來才是最好的選擇:

“來到這里是偶然,但也是種緣分,畢竟巴馬是出了名的長壽之鄉,正好養養身體”。

高明沒有再反駁,默默給妻子剝了個雞蛋,劉英剛吃完,下一個已經剝好了。

每天早上8點,劉英都會帶著丈夫去巴盤屯盤陽河畔的廣場上,那里有一座2012年修建的盤陽公主相。

據當地神話所講,來自天庭的盤陽公主為拯救蒼生自愿化為甘霖,坐落在巴馬,所以在這里修建了廣場。

雖說是“迷信”之詞,但每天早上,很多老人都會相聚在這里跳養生操。

中午吃完飯,劉英還會推著丈夫去巴馬的山坡上,聽說那里的空氣負氧離子高,他們就找了處空地曬曬太陽。

下午5點,氣溫有所下降,他們收拾好墊子和雜物向山下走去。

一対穿著紅色棉服的夫妻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劉英和高明說,這是他們的老鄉,5年前紛紛確診了癌癥晚期,一年前他們來到坡月村,打算在這里度過余生。

一陣寒風吹來,劉英和高明互相緊了緊衣服,伴著接近山頂的夕陽,有說有笑的朝公寓走去......

3

自從1991年巴馬被認證為“世界長壽之鄉”后,這里的一切似乎都跟養生捆綁在了一起。

早在10年前就有一大批人聞訊涌入這座小鎮,原本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坡月村,此刻已經達到了6000多人。

百魔洞的保安說:“通往洞口的這條路上,每天都能看見近2000位老人吸氧乘涼的場面”。

若是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樓道旁、電線杠上、以及下水道井蓋上都貼著養生項目和租房信息。

其實巴馬被稱為“長壽之鄉”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總的來說它有三大法寶:水源、空氣、以及地磁。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巴馬的水PH值為7.2-8.5,可以說是尚好的水源。

在巴馬的商店里很難買到礦泉水,人們都是拿著30斤容量的大桶去幾個取水點接泉水喝。

巴馬的空氣也不容小覷,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米最高達20000個以上,比城市高出了幾十倍。

當然,最受人歡迎的當數“百魔洞”,這座石灰巖溶洞內的地磁場,被認為是當地珍貴的“長壽資源”。

有醫生認為,高強度的磁場有利于血液循環,能起到一定的鎮靜作用,但能否治療癌癥,目前尚未有科學依據。

1月份,巴馬艷陽高照,穿著毛衣都汗流浹背,可溶洞內卻透出刺骨的寒氣,穿著羽絨外套也難以隔絕。

溶洞里設立的磁療區,門票80塊錢一張,上午10點左右幾乎就坐滿了人,來這里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他們拿著水杯、墊子,一坐就是一整天。

他們的身上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人人都有一段隱秘而沉重的過去。

張玲今年38歲,患上癌癥前,她是一個化妝品公司的高管,事業有成、家庭美滿。

2019年她被查出癌癥,當時懷有身孕4個月,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健康,她放棄服用任何藥物。

誰知孩子剛出生沒多久,丈夫就出軌了,還和第三者出了車禍雙雙去世。

一環接一環的打擊,讓張玲患上了重度抑郁癥。

“那時候根本不愿出門,即便是家人來看我,我也不想見,生怕被他們嫌棄”。

想起那段不堪的過往,張玲總會心生恐懼。

來到巴馬之后,她經常跑到百魔洞磁療區內坐一坐,周圍的人都跟她一樣身患癌癥,面對這么多“同類人”,她第一次有了安全感。

“終于不用面對熟悉的環境了,也不用再擔心會不會拖累家人”,如今她專心的承擔著做母親的職責,在日常瑣事中教導著3歲的兒子。

“我兒子總問我,媽媽你怎么每天都喝黑糊糊的東西?我說那是媽媽的專屬可樂”。

或許是坡月村承載了太多像張玲一樣的患者,網絡上很多帖子和視頻都給坡月村附上了一層“離奇”的色彩。

有人說這里就是“癌癥的地獄”,是通往死亡的地方,越看越不吉利。

每當提起這個話題,周強都很氣憤:

“為什么要帶著偏見或者歧視呢?你走去街上看看,大家都長著一雙眼睛,穿著一樣的衣服,吃著地里種的菜,有什么不同”?

與周強的想法一樣,李青來到巴馬,也是希望在這個沒有熟人的環境里,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4

李青來自安徽省安慶市,兩度患癌讓她的家庭支離破碎。

2008年,她被確診為宮頸癌,術后第二個月丈夫提出了離婚,李青爭取到了2歲孩子的撫養權。

那段日子,她過得很消沉,最令人崩潰的一次,是她和兒子都住進了醫院。

有天兒子發起了高燒嘔吐不止,她叫不到護士,只好拔掉針頭背著兒子往醫生辦公室跑。

跑到一半,她體力不支,兒子好幾次從她身上滑落, “那一刻,要多無助有多無助”。

2019年,兒子上了初中,她本以為日子會輕松不少,結果投資失敗,又查出了肺癌晚期。

那一年她44歲,上有老、下有小。

李青躲在房間里哭了3天,她不敢對外求助,因為“單親媽媽”的標簽已經足夠讓鄰居們嘲笑她好久了,如果再被貼上“癌癥患者”的標簽,她根本承受不住。

她默默地在朋友圈發了條隱晦的消息,標志著她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幸好身邊的朋友多,雖然大家不知道她發生了什么事,還是給她籌了一筆錢。

如今她已經負擔不起下一輪的治療了,聽說巴馬是“長壽之鄉”,能養生,于是2022年8月,她來到了這里,也是跟兒子的第一次久別。

雖然不知道剩下的時間還有多少,但至少在這里,她能大膽的向“同類”求助,再也不用遭受外界歧視的目光。

10月份至次年2月份,是巴馬的旅游盛季,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這里春秋涼爽,冬天也不冷,而到了夏天,人們會趕在蚊蟲肆虐前離開。

所以“遷徙”到此地的人都自稱為“候鳥人”。

當人在新的地方與新的人相識,一段新的故事就會拉開帷幕。

這家種了生姜、那家種了土豆,都會互相交換,誰家沒有藥了,在群里說一聲,一會就有好多人來送藥。

大家都不避諱,也不怕誰傳染給誰,都是在鬼門關走光一趟的人,根本無需多言。

今年夏天之前,劉英和高明還是打算去北??纯?,至于還能不能回來,劉英說:“我也不知道”。

李青幫山東老鄉租下了樓上的一件公寓,她在巴馬又多了一位新朋友。

正月十五剛過,周強的自建樓里又熱鬧起來,返鄉過年的“候鳥人們”各自帶來了土特產,正在酒桌上互相送大禮。

不一會,張玲推開了門,手里提著兩個竹籃子:“大家新年快樂,快來拿禮物了”!

5

其實世界上根本沒有“長壽之鄉”,巴馬縣衛生計生委主任黃英明稱,巴馬不是病人養病的神殿,但的確是個養老的好地方。

這里的水、空氣、地磁都對身體有好處,但把巴馬當成“一線生機”完全是誤導。

黃英明說:“巴馬的平均壽命還比不過上海和北京,短板在醫療”。

如今,伴隨大量“候鳥人”的涌入,巴馬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有網友稱:“真不知道多年后巴馬會不會消失”。

在近半個世紀,當地原始森林幾乎被毀滅殆盡,目前山上的植被主要是人工林,農村舊址也在被興起的高樓悄悄覆蓋。

十多年前,盤陽河的水還可以直接飲用,現在河里的特有物種“油魚”,因為水環境的污染,目前數量已經少之甚少。

2007年,百魔洞投入開發,大量墳墓被迫遷走,蝙蝠也被趕出棲息之地,陰冷的巨洞內布滿了燈光。

大量的人口流動和養生開發,將會成為巴馬新的生態考驗。

2022年,中國人口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昨天,有專家稱:“預計十年后,中國將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這就意味著,生老病死將成為人們最“恐懼”的話題。

人人都追求長壽和健康,但沒有一個地方是真正的“長壽之鄉”,養生最好的秘訣是心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時間。

巴馬之所以受病人喜愛,無非是有了久違的陪伴和理解。

如果兒女多抽出時間來陪陪父母,或許一個家的屋檐下,才是真正的“長壽之鄉”。

(文中人物的名字均為化名,圖片均為參考圖片)

關鍵詞: 壽命長短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