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像小龍蝦不能吃這樣的“勸世良言”興起之時,恰恰都是趕在小龍蝦火爆之日,這很符合流量收割定律。
喜愛美食或者注重健康的人,或許會有這樣一種感觸:隔不多久,微博上、朋友圈都會流行一種“不能吃”的食物,而這種食物往往就是我們日常享用的美食。
這不,在世界杯“標配”——“小龍蝦+啤酒”被熱捧之時,一則號稱“小龍蝦致命”“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國人蒙在鼓里”的消息又火了。使用的陣型和戰術都沒有變:還是“哈夫病”和8年前的南京“龍蝦門”案例,輔以一邊倒地夸大其詞。
在搜索引擎檢索“小龍蝦+哈夫病”,你會發現,類似的謠言帖和辟謠帖已經翻滾了好幾輪。最近這篇火起來的“原創”,也不過是拼拼湊湊、拾人牙慧的故弄玄虛之舉。
早在2016年,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孫亞飛就曾發表科普文章,揭秘“吃小龍蝦會導致哈夫病和肺吸蟲病”的流言,指出問題的癥結不在小龍蝦,“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在飲食上過于追求山珍野味,并且在烹飪方式上又過于追求原味冷鮮”,此外就是“黑心商販”的問題了。
換句話說,小龍蝦本身沒什么問題,問題還是在于人。即使食用后出現了問題,也多是由于養殖、運輸、烹飪加工等環節的人為因素。而這些因素,在食品安全生態不夠健康、監督機制不夠健全的情況下,適用于所有食物。
這次,在流言四起后,6月14日,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腎內科副主任馮兵就表示,這種說法有點危言聳聽了,小龍蝦和哈夫病之間,并沒有什么必然聯系。
事實上,這世上沒有一種食物,能夠讓專家、教授說:隨便吃,百分百安全。因為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永遠存在未知,未知里充滿不確定性,甚至還有顛覆性、反復性,有些之前被認為不能吃的食物,后來又被認為可以吃。
這種遭受“誹謗”的食物有很多,比如腐乳。這一中國流傳數千年的民間特色傳統美食,曾經也被扣上了“致癌”的帽子。但較起真來后,“家庭醫生在線”便發文辟謠,腐乳不但不致癌,反而在日本研究者的實驗中,發現了治癌的效果;此外,腐乳還有著降低膽固醇、降血壓、血脂等效能。
所以,如果僅僅聽從一些自媒體自帶減肥功能的片面言論,那你不僅要和諸多美食劃清界限,每天基本都不用吃飯了。西北風都不能喝,因為空氣里還有細菌和污染物。
而再細究一下,你會進一步發現,類似的“勸世良言”興起之時,恰恰都是趕在小龍蝦火爆之日,這很符合流量收割定律。這次,“10萬只小龍蝦大軍遠赴俄羅斯代表中國征戰世界杯”的話題正熱,反其道而行之的潑冷水式操作,正是有些流量自媒體的一貫套路。
類似的流言、科普、辟謠反復上演,看似一次次地虛驚一場,實則貽害無窮。別的不說,這會給養殖、零售、餐飲等行業的從業人員帶來多少損失?又會引發怎樣的恐慌?在互聯網的洶涌浪潮中,或許永遠也無法算清,無從算起。
能夠算清的,只是一些不負責任的自媒體的閱讀量及其背后的流量變現。
有意思的是,在這篇十萬+文章下面,被點贊最多的留言是,“嚇得我趕緊從××外賣點了一份小龍蝦壓壓驚。”處于榜眼位置的留言,則是網友的實力回懟,“上個月才去了亞特蘭大的一個小龍蝦節,都是外國廚師煮的,還有老美超市都有小龍蝦賣,所謂外國人都不吃的說法是怎么來的呢?”
當“狼來了”喊多了的時候,這種套路也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
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名言嗎?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法律的名言警句
關于法律的名言警句(精選220句)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巧用名言有助于我們正確對待學習、生活、成長
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整理的項目合作實施方案
項目合作實施方案5篇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
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 《離騷》全文對照翻譯
《離騷》全文對照翻譯《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創作于楚懷王時期屈原遭讒被疏之時,是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下面是《離騷》全文對照翻譯...
寫申請書時理由總是不夠充分?為大家整理的退學申請書
退學申請書(精選12篇)在一步步向前發展的社會中,申請書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廣泛,申請書不同于其他書信,是一種專用書信。寫申請書時理由總是
都有哪些類型的話語呢?為大家收集的感恩老師的話精選150句
感恩老師的話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越來越多人喜歡發表話語,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那么都有哪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