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資料圖片)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萌芽于夏商時期,它們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寶藏。6月6日6時18分,我們迎來“芒種”節氣。歷書記載,“五月芒種為節者”,是因為這時“可以種有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此時,正是北方收麥與南方種稻的時候,因此“芒種”也可解釋為“有芒的麥子搶收,有芒的稻子快種”。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芒種”在哪些文物里留下了亙古彌新的文化習俗。?
在北忙收 家家麥飯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和大自然的相處中,人們學會順應天時、規劃秩序。芒種時節,梅黃麥熟,大江南北皆為收獲與耕作的熱鬧景象。
敦煌諺語說:“風中揚谷,秕者登先。”北方忙麥收,糧食在經過捶打晾曬之后,還要就著夏日熱氣頂風揚谷,去虛華存飽滿,為倉廩實勞作,為“家家麥飯美”辛勤。文獻記載,唐代天寶年間,河西地區收購的糧食多達三十七萬一千余石,約占當時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而敦煌就是河西主要的一處產糧區。
在南忙種 梅雨稻田新
芒種,意味著仲夏正式開始,帶來青梅初熟,也帶來秋糧播種的最佳時間,于是就有了“梅雨稻田新”一說。宋代詩人陸游寫道:“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因此,芒種又被稱為“忙著種”。雖說收種兩頭忙,但芒種這一節氣名稱更側重于前瞻性地提示人們勿過天時,抓緊播種,以成豐年。
趁天長 忙惜時? 努力從今始
文獻記載,從漢朝起,小麥逐漸在敦煌扎根,到了唐代水稻也在這里落戶。石窟畫匠用“異地同圖”的方法將播種與收獲放在同一幅壁畫里,頗有意趣,或許在用先賢的智慧提點后人,無論夏收還是夏播,都要搶時間、占先機。諺語說:“小滿趕天,芒種趕刻?!备摺皶r機”意味的芒種,也提醒著今天的人們,趁天長,及良時,努力請從今日始。
關鍵詞:
中交地產(000736.SZ)股東重慶渝富完成減持1.54%股份-當前熱門
智通財經訊,中交地產(000736 SZ)公告,公司股東慶渝富資本運營集團有
中國出版(601949)龍虎榜數據(06-06)
滬深交易所2023年06月06日公布的交易公開信息顯示,中國出版因成為連續
南陵縣許鎮鎮:電動車加裝車棚隱患大,請主動拆除 當前快訊
電動車因靈活小巧、方便出行的特性,成為了很多人的代步工具,但由
【世界播資訊】理響中國|“黨校公開課·黨史啟迪未來”系列短視頻 延安整風——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銳利武器
本期講師:西安市委黨校(行政學院)李茜 內容提要: 延安整風開
最新:諾思蘭德擬定增募資不超2.5億 首季及去年前年均虧損
諾思蘭德擬定增募資不超2 5億首季及去年前年均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