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三文娛 >

鬧哄哄的世界,美令人免于奴役

來源:北京青年報  

又見到李冬君老師,她站在家門口的青石板地上,盈盈然一身天青墨染的素色衣裳。她熱情地攬我進屋,那一廳宋畫瓷器一下子就令我目不暇接。李冬君是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在歷史學界有著“文化江山一女史”的稱呼,她和夫君一起寫作了《文化的江山:重讀中國史》這樣一部貫通文史的作品,用哲學思辨和詩化語言將數千年中國史一氣呵成。

前一段時間,李冬君又出版了新著《走進宋畫》,副題是“10~13世紀的中國文藝復興”。有讀者評價這本書有料有梗且金句頻出,書籍裝幀更是讓人愛不釋手。

李冬君聽聞讀者評價非常開心,笑著說她喜歡讀畫,喜歡畫對心靈的觸動,她常常會在打動她的畫作前流連忘返,每每看到流淚。她認為宋畫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天花板”,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高峰。這個時段長至10~13世紀,她把這個時段定義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這比從14世紀開始的意大利文藝復興要早上3個世紀。


(相關資料圖)

一個下午的采訪,她帶著我們遨游在宋畫的山水中,遨游在那場綿延四個世紀的令人神往的文藝復興中。

“我把宋代繪畫在繪畫史中的定位找到了”

北青報:為什么說10~13世紀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李冬君:文藝復興都要有個前提,那就是“復興什么”?意大利文藝復興給出了答案,就是復興軸心時代的文明。有軸心期的文明都有可能文藝復興,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一次完成并成功轉型的,中國的文藝復興不是一次完成,我們從孔子就開始了,孔子想復興周禮;漢代要復興的是先秦諸子,他們把先秦諸子的典籍全部整理了一遍。到了宋人,他們是不要做“唐人”了。

我國的軸心時代大約始于公元前11世紀的周公時代,止于公元前200年前后的秦國統一之前。而以意大利文藝復興這面重啟人類理性的鏡子去看11世紀的中國宋代,在西方還處于中世紀、藝術表現的主要題材還是宗教故事的時候,我們的宋畫已經呈現出了濃厚的人文特色。

所以,我把宋代繪畫在繪畫史中的定位找到了,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次文藝復興,比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差不多早了一個世紀。在這個世紀里宋代士大夫們自我覺醒,表達的就是人文精神。

北青報:宋代文藝復興主要的表現形式是怎樣的?

李冬君:在宋畫之前,藝術的表現形式大部分是壁畫,主要題材是人物,比如畫神仙、圣人、烈女等。人物畫是教化的手段,不是純粹的藝術。到宋代,它的科舉制是真正向寒門開放的,士人階層因此得以擴大,自我意識也開始覺醒。

我們看意大利文藝復興也是從中世紀中擺脫出來,它是帶有精神性和革命性的。中國到宋代也發生了變革,那就是在人物畫以外,山水畫的出現。山水畫在這之前不是主流,頂多是人物畫的小背景,景小人大,不講比例,突出的是人。直到山水畫成為繪畫的主要題材,人物在山水里變小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變革。

北青報:山水畫的原創者是誰?

李冬君:山水畫的原創者是五代時期的荊浩。荊浩是在朝廷里任職的一個士人,他心中原本有著傳統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但是后來他慢慢發現,在北方戰亂不斷的情況下,宮廷還在不停地內斗。他因此感到痛苦。幸好他會畫畫,所以一個轉身就進了山。進山后他開墾了一小塊地,種地自養,這和后世寫《瓦爾登湖》的盧梭很像吧?經濟自足后,荊浩就在山里畫畫,三年中他畫了四萬棵松樹。這時候的他一點兒功利的想法都沒有,想的只是如何表達自己。

北青報:山水畫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李冬君:人文關懷是中國的詩畫傳統。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他為士人們指出了到桃花源去這條路,謝靈運寫山水詩,里邊有他的理想國。山水畫其實相對來說是遲滯的,陶淵明是南北朝時期的人,謝靈運跟他差不多時期,實際上那個時候人的自我意識已經在覺醒了。

山水畫是到五代時候成為主流,荊浩有開創之功。他把寫實山水中最好的截面融合到一幅畫里,所以被稱為全景山水??梢哉f他畫出了士人的一個理想國。之后發展到南唐的董源,就形成了一個士人的山水畫運動。文藝復興從此突然爆發,群星麗天。

在寫《走進宋畫》的時候,我的感觸是我們傳統的繪畫史被寫成了王朝史。而我認為宋代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我把它定位為一個審美的歷史階段,所以10~13世紀我都稱其為宋代繪畫,因為在藝術史上它是一個階段,是不能分割的。

如果你為一幅畫濕了眼眶,那么一定不能放下,它跟你是天緣

北青報:在您看來,應該如何欣賞一幅畫?

李冬君: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眼睛,也都具有理性和感性,所以看畫的時候我們要一只眼睛看感性,一只眼睛看理性,這樣去進入,用感性打開理性之眼。感性之眼是欣賞藝術作品的第一原則,理性之眼是第二原則。在第一原則中就是這幅畫是否打動你,仿佛當胸打你一拳的那種感覺,如果面對一幅畫時你被打動了,它就是一幅好作品。然后才是第二原則,用理性去欣賞技法和表達。

站在一幅畫面前,我經常被打動。有一次在華盛頓賽克勒博物館,看到吳門畫派的好多原件在那里,沈周、文徵明,還有唐寅的。在文徵明的一幅立軸前,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我驚訝于中國水墨畫的光能那樣抒情地打進來,一個士人拄杖站在那里,光也打在他的身上和臉上,我看著士人的表情,眼淚就流出來了。我在那幅畫前徘徊了兩個多小時,就覺得一定可以寫出一篇文章來。

所以我總結出來看畫的第一原則是它打動了你,然后再用理性進入。如果你真的為它濕了眼眶,那么這幅畫一定不能放下,它跟你是天緣。

北青報:從民國熱到宋朝熱,國人的審美在不斷地變化,對此您的看法如何?

李冬君:從民國熱到宋朝熱,我覺得反映了國人的一種審美缺失,大家對前人留下的審美符號還很喜歡,說明審美符號是有現代性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美是永恒的。

清華大學社會美育研究所李春光教授說:《走進宋畫》真正的題眼不在“宋畫”,而在于“走進”。走進,確實是我的初衷,我希望讀者能跟著我走進宋畫,再次提升和滋養自己的美育,再走出來就是不一樣的。

我們現在對繪畫的欣賞語境是貧乏的,看到一幅畫只能說“好漂亮好好看”“線條流暢”“氣韻生動”,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審美缺失。

氣韻生動是南朝謝赫寫藝術史時用的,那時候“氣、韻、生、動”是四個字,而不是一個成語?,F在我非常反對用成語,我們可以學成語、了解成語,但就是不要把它又用到你的語言表述里,因為它不是你的語言,它是前人積淀下來的智慧,那個時代和我們的時代不一樣。另外的關鍵在于,慣用成語培養了思想懶惰,使語言越來越審美疲勞。所以我要解構成語,首先我就要把氣韻生動用我自己的語言來表述。

我們中國的繪畫是柔軟的,宣紙是柔軟的,絹帛是柔軟的,毛筆是柔軟的,水墨也是柔軟的。用柔軟的東西如何表達畫家對世界的觀察?他的情緒和關懷是什么?傳統繪畫講墨分五彩,其實墨是無限可分的,可以一直分到留白。莊子說到了留白就心生吉祥,老子說無中生有??梢試L試一下,這樣去欣賞一幅水墨畫的時候,你會不會感到內心與畫家的共鳴?

“我想讓我的語言配得上宋畫的美”

北青報:您如何看待美與思想的關系?

李冬君:我是學思想史出身,碩士、博士都是學先秦諸子。我從思想史進入繪畫史,因為我覺得只有用思想史才能解讀為什么宋代繪畫是藝術的天花板。

因為宋畫具有的思想力,所以我把它和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相比。意大利文藝復興如果沒有思想的動力,光憑繪畫如何抵抗那種黑暗對他們的束縛?宋畫也是一樣。

以米芾為例。米芾的思想力就是很強大的,他連山水畫鼻祖荊浩都要解構。我們知道荊浩和米芾相差近百年,米芾說自己無法忍受宏大敘事了,他認為那是士大夫的家國情懷,還不是個體的,他要徹底回到內心世界。藝術家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挑戰傳統,所以米芾連重復自我都忍受不了,他怎么能重復別人?現在來看米芾的藝術探索是具有先鋒性的。他解構大山,他畫的山就是個三角形,很幽默,很溫柔,很抒情,在云霧之上,光打在山頭上,他用點皴使山頭像微風吹過,這是米芾。

我在寫北宋的米芾和南宋的梁楷時都非常喜悅。米芾是解構了前面的宏大敘事,用寫意來畫山水,梁楷開始了人物的潑墨大寫意,這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沒有思想力做不到。所以我從思想史的角度,如此才能發現他們的思想力度,然后才能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北青報:書中金句頻出,語言也很詩化,您是如何寫作這本書的?

李冬君:寫這本書實際上用了6年時間。寫作過程的艱難之處在于我想讓我的語言配得上宋畫的美。我要走出傳統的、成語化的套路,要用一種新的語境。摸索了很久,最后我用西方現代繪畫理論藝術結合我國傳統的詩化語言,使文字既有思想性,又有詩意化的表述,我盡我所能找到那種無限接近的語言美。

我特別喜歡董源的繪畫??炊吹摹稙t湘圖》,它會把我內心的溫柔全部激發出來,那種溫文爾雅的東西,讓我在美的面前完全繳械。

說到“鬧哄哄的世界,美令人免于奴役”,奴役這個詞應該是身臨其境的一種感發。感發這個詞是我上大學時葉嘉瑩先生講詩詞課時說的,我的美育真正啟蒙就是從葉先生那里得來的,也得自于我們讀的書。

現實的世界中,我們被物質奴役、被網絡奴役,被很多東西奴役,想掙脫也掙脫不了。荊浩和梭羅是掙脫了奴役的,通過他們的判斷力和審美力。這是最高境界,一般我們達不到。但另外一個境界我們可以做到,就是提升自我審美力,有了審美力,人才能更好地判斷是丑還是美。

唱李煜的詞,崔健比鄧麗君更合適

北青報:請介紹幾本影響您個人審美力的私人書單。

李冬君:對自我的審美訓練,首先要讀繪畫類書籍。我國歷史上的畫冊我基本上讀了一遍,但只是畫冊還不夠,到博物館去讀也非常重要。看原作和看印刷品完全是兩回事。

我上大學的時候,給我的審美帶來最大啟發的書就是丹納的《藝術哲學》,傅雷翻譯的。書里有一句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小塊凈土,那是給美留著的。讀了這本書以后,我心心念念地想著怎樣走進中國的繪畫藝術,但那時候太年輕,沒有訓練,也不懂,直到現在才把它實現。

我上研究生時,在王府井外文書店看到了《苦澀的美感》,一種莫名惆悵打動了我,我一看就放不下了。它是繁體豎排版,標價70元,當時我一個月才拿50元,猶豫了很久,還是買下了,一直留到現在。

北青報:請介紹一下您所發現的王孫畫派。

李冬君: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畫派沒有被人發現,就是王孫畫派。宋朝的國策是不許武人干政,武人要解甲歸田。同時,他們監督自家的王子王孫比監督武人還厲害,所以很多王子王孫都去從事藝術,以至于宋朝子弟的文化水平普遍很高。

在書里我專門談到了王孫畫派,像八大山人、石濤,他們是一直傳承下來的。王孫畫派葆有藝術的純真和寬容,我把它梳理出來了,這是別的書里沒有的。

北青報:在書中,您將南唐末代君王李煜和宋徽宗趙佶做了比對,另外,我還聽過您說“唱李煜的詞,崔健比鄧麗君更合適”?

李冬君:是的。鄧麗君唱李煜的《虞美人》流傳很廣,但我認為鄧麗君的詮釋還是過于婉約了。

從宋詞的表現來說,有婉約派和豪放派兩個派別。李煜作為宋詞的前輩,兩者都不是,李煜是以血性寫詩,以真性情寫詩,以天真寫詩。那當今誰能唱他的詞呢?我找了半天,覺得如果有人來唱,應該是崔健,而且用“一無所有”來唱“一江春水向東流”。

宋徽宗出生時,整個宮廷都議論說他是李煜轉世,這些議論一直圍繞著他成長,而且他的性格和李煜特別相近,也喜歡藝術,喜歡繪畫,李煜喜歡的他都喜歡。另外,宋哲宗去世以后,兄弟們爭奪王位,徽宗也是其中之一。有人就說他像李煜,只懂畫畫書法,不能做人君。李煜和趙佶都是末世之主,命運感相像,又都是藝術家,都懷有一顆赤子之心,所以即使從藝術家的角度,兩個人也是心有戚戚,只是易代而已。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對李煜的詞評價很高,而且一往情深,滿懷同情。他認為李煜是以血性寫詞,同時又用真性情來寫詞,真性情和血性歸到兩字就是天真。李煜雖然是長在婦人之手,被人詬病這樣的人怎么能治理國家,但是這樣的人能寫出好詞。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執著地表達內在的那種真性情和真血性,李煜詞的精髓就在于這里。

蘇軾為人所喜,因為他提供了一種士人人格的審美樣式

北青報:您曾說蘇軾在任何苦難都活出了美,如何解說?

李冬君:我特別喜歡蘇軾的《寒食帖》: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野女哭涂窮,死灰吹不起。這四句表明了他的人生轉型。

我覺得蘇東坡的偉大之處不在于他外在的很多東西,他是全才的,但在哪一塊他都并不精深。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他?其實人們喜歡的是他的人格。蘇東坡無論跌到多么低下,都是樂觀的審美的,我覺得他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種士人人格的審美樣式。

北青報:您的兒子劉涵宇被稱為“瓷上宋畫第一人”,他是如何走上這條路的?

李冬君:涵宇十幾年從維也納留學回來,專業是新能源金融。我和他爸爸雖然都是學歷史的,但我們一直按照理工生的標準培養他。他在維也納讀了碩士,就回來了。我本意是想他再讀到博士,但他給我講:一個人的生命就這么長,我不想用大半時間去學習,我認為我應該去創造。

他回來先去井岡山種了三年茶,吃了茶農所有的苦,還創制了兩款他的品牌茶。然后他說喝茶要有好茶具,就跑去景德鎮買窯,成了一個“景漂”,又開始吃窯工的苦。

那個時候當他說“我要向農民學習”時,我的心里也咯噔一下,但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選擇必須支持,這個決心還是要狠狠下的,因為我不想影響他的創造力?,F在我一說你錢夠嗎?他常?;卮穑何业娜松荒苋琴嶅X,夠吃飯就可以了,剩下的時間我要搞創作。他不喜歡時尚生活,說一去就缺氧,只有景德鎮才是生命呼吸。所以我很早就發現他在精神上已經能夠自我圓滿了,這是讓我最放心的地方。

關鍵詞: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