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談起大白菜的源流,一直有個說法,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就出土了白菜種子,故此,大白菜的歷史要追溯到史前時代。其實,這些種子分別出土于距今5000至7000年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和距今4000多年的西安半坡遺址,存放于陶罐之中,早已碳化,專家只能分辨出是蕓薹屬菜籽,前者比較確定是油菜籽,后者則應為白菜或芥菜的種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植物分類上,油菜、白菜、芥菜,確實都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草本植物,又各自不同,比如菜用芥菜僅在西南地區就有大頭芥、莖瘤芥、筍子芥、抱子芥等16個變種,大白菜則有4個變種,分別是:散葉大白菜、半結球大白菜、花心大白菜、結球大白菜,其中散葉大白菜是大白菜的原始類型,后三種則是在其基礎上逐步進化的高級類型變種。簡言之,不同時代古人見到的大白菜,和我們熟悉的樣貌,完全不同。
故此,在古籍中的大白菜,也有一個從概念混同到分化確認的過程。在《詩經·唐風·采苓》中有“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之語,據前人考證,這個葑就是周人對野生蕓薹屬植物,如蕪菁等蔬菜混合體的稱呼?!安奢住敝o還見于《詩經》的“邶風”、“鄘風”之中,可見,當時在河南、湖北一帶,都有葑的分布,已然是一種國民蔬菜。
葑派生出菘,也就是白菜的古稱,要到魏晉時期,晉人郭璞在《方言注》中提到:“蘴(葑)音蜂,今江東音嵩,字作菘也?!痹谒磥恚瑐€中區別是方言之差,實為一物異名,類似于秦人稱豬為彘,統一天下后,命令楚人不得“曰豬”,只是叫法不同。其實,在同時代記錄嶺南風物的《南方草木狀》中,作者嵇含已經明確地區分了“蕪菁”和“菘”,指出嶺南沒有蕪菁出產,在今天廣東韶關市曲江區卻有菘的種植,當地人稱之為秦菘。
之后一直到南朝時,士大夫們對江南風物愈發了解,齊、梁之際人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才確定地“分蕪菁與菘為二”。約略同時,南齊的文惠太子蕭長懋問在鐘山中隱居的周颙,什么菜味道最好?周颙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笨梢?,在當時的江蘇南京山中,菘菜與韭菜一樣都是常見蔬食??纱侥狭捍蟪汲鍪贡蔽海蔽盒涞墼≠浰土艘淮坎藶閲Y,南梁昭明太子蕭統還特意撰寫了《謝敕賚河南菜啟》和《謝敕賚大菘啟》兩篇答謝詞,“大菘”二字可見北魏洛陽所產的菘菜頗為奇特,蕭統推崇為“吳愧千里之莼,蜀慚七菜之賦”,意思是江南莼菜、成都的五肉七菜都差著味道。能讓一國的太子有此評價,可知當時河南洛陽皇家特供的菘菜確實不同尋常。
北方的種菘之法,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并指出“菘菜似蕪菁,無毛而大?!笔捊y筆下的“大菘”應該就是類似的品種。不過,隨著北魏末年陷入長期戰亂,菘菜良種似乎消失了。《唐本草》中就說,“菘菜不生北土”,為了論證北方不長菘菜的原因,還舉了例子,有人曾帶菘菜子到北方種植,第一年就有一半變為蕪菁,第二年全沒了;蕪菁南種也有類似情況,種后兩年則全變。
“菘”是不是大白菜?
《唐本草》的記載,代表了當時人對于菘菜種植的普遍理解,其性質也是品種使然。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固然區分了蕪菁與菘,卻又在《本草經集注》指出,當時人經常食用的菘菜,是一種能夠抵御霜雪的植物,菜籽可以榨油,用來敷頭可以生發,涂在刀劍上可以防銹。顯而易見,陶弘景所說的菘菜是一種油菜,或者說白菜型油菜,并非我們熟悉的大白菜。
在《唐本草》中提到的菘菜品種,又有三類,一種叫牛肚菘,葉大、味甘;一種叫紫菘,葉小而薄,味道略苦;還有白菘,長得就像蔓荊(蕪菁)。這三種菘菜,都不是大白菜,而是指不包心的小白菜,或稱油菜、青菜。所以,盡管唐人韓愈有詩云:“晚菘細切肥牛肚,新筍初嘗嫩馬蹄”,唐代的菘菜無論白不白,嫩不嫩,都不能和大白菜畫等號。
真正的變化發生在北宋,宋人陶谷《清異錄》中提及了廣西的“馬面菘”和江西的“心子菜”,說明此時的散葉大白菜已經有包心的進化趨勢,之后宋仁宗時代的《圖經本草》,已記載“(菘菜)今南北皆有之”,而且明確指出,種菘就是從南方學的,只是種出來的大小有些區別罷了。正因南北皆有,相關的記載頗多,北宋蘇東坡有詩云:“白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將白菘與羊羔、熊掌相提并論;南宋陸游也有詩句:“可惜遇事常遲鈍,九月區區種晚菘。”待到南宋寧宗嘉定年間,陳耆卿所撰的浙江臺州地方史書《赤城志》中,終于明確區分,“大曰白菜,小曰菘”,南宋詩人楊萬里就曾在詩中寫道,“看人澆白菜,分水及黃花”,這也是大白菜第一次從菘菜中分流出來。
究其原因,在于唐代的牛肚菘已經出現了大株型和包心的演化趨勢,北宋初年的馬面菘和揚州大葉菘都是進化的分支和結果。直到元末明初,忽思慧編著的《飲膳正要》中描述的白菜形態已不再是塌地生長,而是外葉包心合攏的狀態,并直接稱之為白菜。當然,從中醫藥典的圖解來看,至少明朝之前繪制的菘菜圖,仍是散葉居多,可見,對于菘菜和白菜的分野,當時人并不清晰。
至于大白菜為什么從散葉變成包心,到現在仍是個謎。大體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通過蕪菁和大白菜的雜交,不斷定向選育的結果;一種則認為是南方的菘北遷之后,為了給花錐保暖,這才卷曲包心,最終變成了現代的大白菜。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卻難以驗證,只能存疑。而大白菜在北方適應并發展的時間段,至少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并在之后100多年的擴散后定名,標志就是李時珍在1578年成書的《本草綱目》中明確提出:“菘即今人呼為白菜者,有二種:一種莖圓厚微青,一種莖扁薄而白。其葉皆淡青白色。燕、趙、遼陽、揚州所種者,最肥大而厚,一本有重十余斤者?!币豢?0多斤重已經說明了,它絕不可能是小白菜或油菜,外形顏色也與現代大白菜無異。更有意思的是,河北、遼寧、揚州所產大白菜最為肥厚,以至于“南方之種,多從燕薊攜歸”,大白菜開始反向輸出南方,甚至走出了國門,于1804年傳入日本名古屋,1820年傳入法國,1890年傳入美國,用的都是北方種子。
野老藜藿腸,飽知晚菘味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實是,在大白菜確切定名的同時,腌酸菜和冬儲白菜也見諸史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介紹完大白菜之后,就提到北方過冬要入窖,燕京菜農用其罋培黃芽菜及白菜采種等情況,進一步說:“其菜作菹食尤良,不宜蒸曬?!陛霞此岵?,在大白菜出現前,古人已經有使用蕪菁、芹菜、韭菜制菹的經驗,而李時珍所說的“作菹食”,恰恰可以和今天東北地區仍流行的酸漬大白菜對得上。
除此之外,明朝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也提到,“按菘菜即白菜,今京師每秋末比屋醃藏以御冬。”醃即腌,對大白菜的腌制,重點不是口味兒,而是為了長期儲藏,可見在明代時大白菜的過冬儲存很有今天東北地區的風范。
到了清朝,不僅大白菜成為京城居民冬季食用的主菜,還分出了三六九等,清人梁章鉅在《浪跡三談》中提到:“北方白菜以安肅縣所出為最。聞縣境每冬必產大菜一本,大可專車,俗名之曰菜王?!币卉囍蝗菀豢么蟀撞?,稱為菜王可謂實至名歸。當然,無論安肅白菜有多么好吃,進入冬季后,都要進入窖藏以備越冬,道光皇帝就曾作詩提及,“采摘逢秋末,充盤本窖藏?!笨梢?,就算是皇帝也沒法抗拒北方的冬日,一樣得吃冬儲大白菜。
不過,正如趙珩先生在《百年留痕》一書中指出的,“咱們一般說的大白菜是北方老百姓的看家菜,但不是由各家來儲存,都是由賣菜的儲存?!边@也是自清代以來的常態,菜農們會挖好地窖,將秋天的白菜碼好儲存,之后再沿街叫賣。梁實秋的筆下就有過這個場景,“在北平,白菜一年四季無缺,到了冬初便有推小車子的小販,一車車的白菜沿街叫賣。普通人家都是整車的買,留置過冬?!币?,這些兩輪小車子的容量并不大,頂多四五筐菜,市民們按筐算分量購買,由菜販子把筐抬進院子。
這樣的生活方式延續了不知多少年,以至于大白菜變成了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直到1959年,北京市開始對大白菜實行統購包銷、計劃管理,一直到1997年終于施行放開種植面積、放開購銷價格的“兩放開”政策,北京人才徹底告別集中購貯大白菜的日子。在計劃經濟的那些年里,北京老百姓需要憑借“居民購物證”買白菜,先登記、后限時,3天供應1次,一到供應時間,滿大街都是賣菜的大棚,所以,北京人只能在入冬時盡可能地囤積白菜,幾百斤、上千斤地預備著,放在屋外怕凍著,放在屋里怕熱著,陽臺上、樓道里、屋檐下,用報紙包裹的白菜還要戳幾個眼透氣,只為這幾個月里,白菜能夠爛得慢一點,去掉外面的干葉,還有菜可吃。
而今,曾經的匱乏記憶已經逐漸淡忘,就像人們在冬儲大白菜的生活中忘卻了之前菜販子的小推車,可對于跨越時間河流的人們而言,大白菜曾經就是生活的一大部分。汪曾祺先生就曾回憶老舍先生邀請市文聯的同仁到家里聚餐的情景,桌上精致的菜肴不少,包括兩大盒“盒子菜”,裝的火腿、臘鴨、小肚、口條之類的切片,但等熬白菜端上來的時候,老舍先生舉起筷子邀請大家說:
“來來來!這才是真正的好東西!”
關鍵詞:
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名言嗎?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法律的名言警句
關于法律的名言警句(精選220句)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巧用名言有助于我們正確對待學習、生活、成長
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整理的項目合作實施方案
項目合作實施方案5篇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
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 《離騷》全文對照翻譯
《離騷》全文對照翻譯《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創作于楚懷王時期屈原遭讒被疏之時,是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下面是《離騷》全文對照翻譯...
寫申請書時理由總是不夠充分?為大家整理的退學申請書
退學申請書(精選12篇)在一步步向前發展的社會中,申請書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廣泛,申請書不同于其他書信,是一種專用書信。寫申請書時理由總是
都有哪些類型的話語呢?為大家收集的感恩老師的話精選150句
感恩老師的話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越來越多人喜歡發表話語,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那么都有哪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