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三文娛 >

天天即時看!有靈魂的小書店就像屬于你的溫暖書房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書店一定有著某種魔力。今年夏天,《時尚先生》雜志前副主編謝丁帶領他的團隊來成都做一個選題,采訪了幾家小書店。寫完這個專題,謝老師就辭職了,他到重慶開了一家自己的小書店。

在成都,我經常去的一葦書坊就是一家很有特色的小書店。疫情發生以來,周邊不少店鋪的經營都受到了一定影響,而這家書店不但活了下來,還“兼并”了隔壁的按摩店,擴大了營業面積。前不久,它剛剛慶祝了3周歲生日。

和很多行業一樣,書店也經歷了一段艱難運營的日子。2022年9月份,成都的疫情形勢較為嚴峻,書店也陷入了經營困境。主理人阿俊不得不發了一篇推文,呼吁會員充值支持。很多人伸出援手,有些人卡里明明還有可觀的余額,仍然充了值,幾天內書店就轉危為安了。


(相關資料圖)

這說明,這家書店已經具備了真正深入的價值,它成為很多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過去3年,書店舉辦了很多活動,不少作家到這里做過分享,很多文化人到成都時,也會到書店里小坐。書店雖小,也成了文化地標,之前的“按摩一條街”,在書店的示范效應下,變成了一個文藝街區。

書店的迷人之處,并不僅僅在于店里的書,也不只在于飲品,而是進店的人。和殿堂級大書店方所相比,就能看出區別:走進其中,你會充滿敬畏,認真對待“逛書店”這件事;而在一葦書坊,則更像是到了自己家的書房一樣。

常見的場景是,人們會在這里和朋友見面。天氣好的時候,大家直接從店里把椅子和小桌子搬到室外,點上一壺紅茶,在那里閑聊。這期間,會不斷有人加入進來,而且經常是陌生人,也會不斷有人離席,去瀏覽一番墻上的書籍。店員沒有常見的那種程式化的“服務意識”,大部分都靠客人自助。

這種氛圍,讓讀者感到自己是書店的主人,而不是那種商業意義上的客人。這可能是會員熱衷充值的真正原因:他們是在給“自己的書店”續命。在大城市里,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一間理想的書房,但是你深度參與的小書店,其實就是你的書房:這是一個開放的精神空間,每一個參與者其實都是創建者。

有意思的小書店,都有這樣的特質。之前,一個朋友開了一家浮于野詩歌書店,我曾經非常不看好:要知道,詩歌是多么小眾的東西啊,現在有幾個人會去購買詩集?但是開業不久后,它就成了很多年輕人聚會的地方。在成都這樣的大城市,即便是詩歌愛好者,終究還是有一定數量——他們正在等待著屬于自己的書店呢。

無一例外,我認識的幾個小書店主理人都非常有性格。他們往往會為自己選書的品位而感到自豪。店里藏書數量有限,就更需要精挑細選。他們不會一般性地去討好讀者,甚至偶爾還會控制不住自己,向一些顧客直率表達自己的意見:你要買的那種書,品位實在不敢恭維。

到了這一步,一個小書店就真正擁有了自己的靈魂。在城市中,一家小書店聯結的只能是同一類人。這些人白天可能在寫字樓里工作,面目也是相對模糊的,到了晚上或者周末,他們來到書店做回自己,每個人都綻放出獨特的光芒。

這樣的特質,決定了小書店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地理和空間的局限。小書店當然要依托社區,但它不是按照地域劃分的社區圖書館,而是去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共同體”。小書店對周邊社區的作用是引領性的,有時候甚至是批判性的,它促使走進店里的人進行思考并和同伴交流,而不僅僅是單純地提供服務。

2005年我剛到成都的時候,認識一個特別勤勞的老板。他賣報紙、雜志,去批發市場里找一些書來賣,甚至賣香煙飲料。這位老板服務的主要客群是一棟寫字樓里的媒體從業者,他能夠清楚記住一些客戶的閱讀偏好,做得也非常辛苦,但是最終生意還是難以為繼。當時,我們只能稱他為“老板”,而不能稱他為真正的“書店老板”。他的店鋪就像一個小賣部,只有商品,沒有靈魂,因為他自己并不是讀書人,也沒有自身鮮明的主張。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書店:以顧客為導向,所有顧客都一視同仁,因此也就失去了個性。

而現在,很多新型小書店的老板都喜歡將自己的店標榜為“獨立書店”,稱自己為“主理人”。與傳統書店相比,他們更在乎的是表達。是的,一個小書店就像是一家媒體,時刻都在表達自己。這樣的小書店,本身是城市化深入發展的一個結果:都市帶來的孤獨感,讓年輕人渴望聯結,渴望交流,也渴望那份讓文化更觸手可及的真實感受。

關鍵詞: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