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
從備荒救災的救命糧到如今健康養生的綠色食品,在不少國家的歷史中,紅薯都曾扮演過多重角色。當細米白面成為人們的主食后,紅薯逐漸從主食舞臺上的主角變為配角,但依然調劑著我們的日常飲食。
有上千年歷史的古老作物
【資料圖】
紅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它緣何能一度大行其道?產量高、耐貧瘠是最主要的因素。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它的活人養人功勞巨大。隨著近年來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小麥、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大米、白面成了餐桌上的主角,紅薯雖然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但還是在人們的飲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紅薯總是和土豆、山藥、芋頭之類的作物糾纏不清,讓人誤認為這些富含淀粉的塊根類植物都是一家人。其實,如果單從植物學分類上看,區別一目了然:紅薯是旋花科番薯屬,土豆是茄科茄屬,山藥是薯蕷科薯蕷屬,芋頭則是天南星科芋屬。也就是說,看起來很相似的它們都不是親戚,牽?;ê涂招牟瞬攀羌t薯真正的“親人”。
紅薯的學名為番薯,但因為種植地特點、顏色的不同,又被稱為甘薯、白薯、甜薯、地瓜、紅芋、山芋、朱薯、紅苕等。從番薯中的“番”字可以看出,這種作物是外來者身份。紅薯原產于拉丁美洲,是印第安人栽培的一種古老作物,在美洲有著數千年的種植和食用歷史。據科學家推測,紅薯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經作物化了。1960年,在秘魯一個原始洞穴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紅薯塊根遺跡,經鑒定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哥倫布1492年航海到達美洲大陸后,發現當地印第安人普遍種植著紅薯,并將其當作主食。在哥倫布的第一次航海日記中曾多次提到了這種新作物,如1492年11月4日:“這里的土地如此肥沃,到處都是如同胡蘿卜一樣的薯類?!?2月13日記錄的海地島印第安人時說:“在所有這片土地上栽種的都是這種甜薯,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這種塊根做的面包可以用水煮,也可用火烤?!?2月16日的記錄為“他們種植了一種薯類,把枝條插在地上,會從根部長出胡蘿卜一樣的薯塊,把這種薯塊收獲后,碾碎揉成餅塊。如果再種,可以在另一個地方插下枝條,照樣在一株植物上收獲四五個果實。這種食物味道非常好,跟栗子沒有兩樣。這種東西曾在幾內亞見過,但這里的更好,也更大,最大的粗如人腿……”
哥倫布從美洲返航時,首先將紅薯帶到西班牙,并將其獻給西班牙女王。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隨著非洲與美洲之間殖民者運送奴隸的船只,紅薯作為奴隸的糧食被傳到非洲、印度等地。
1521年,麥哲倫抵達呂宋(今菲律賓)群島。1571年,西班牙人建立其在呂宋的殖民統治,開啟西班牙-墨西哥-呂宋的大帆船貿易時期。西班牙人遠航出海時,隨船運載了大量紅薯作為糧食,并在到達呂宋后開始了相當規模的種植,這也為紅薯后來更廣闊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移民”我國始于萬歷年間
“為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警世臺詞耳熟能詳,最早出現在1979年藝術大師牛得草主演的豫劇電影《七品芝麻官》里,雖然頗接地氣又深入人心,但經過考證,這段臺詞“穿越”了。
《七品芝麻官》的故事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當時紅薯還未進入我國。到了萬歷年間,紅薯通過多種途徑,如由呂宋傳至漳州、泉州,由印緬傳入云南、廣西等地,最終“移民”到我國。
更有意思的是,提起紅薯,很多人認為這是地道的北方作物,但實際上,它最早是在我國南方地區落戶扎根的。廣東是紅薯(當地稱為“番薯”)最早引種的地區之一。1582年,東莞人陳益從安南(今越南)冒著殺身之險將薯種藏于銅鼓中偷偷帶回家鄉,種在花塢中,后來陳益又買地雇工種植紅薯。很快,紅薯就成為當地人民的重要糧食之一了。明代學者不少著作中均有記載,如王象晉《群芳譜》稱番薯“閩廣人以當米谷”;徐光啟《農政全書》中稱番薯“閩廣人賴以救饑,其利甚大”等。到了明末清初,紅薯種植遍布廣東全省,東莞一帶更是紅薯的著名產區。但由于栽種范圍有限,紅薯在全國的知名度并不高。
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移民”發生在1593年,福建僑民陳振龍從呂宋引種至福州長樂縣,由于當地官員的大力推廣,紅薯不僅遍布福建,更逐漸發展到長江和黃河流域。陳經綸《獻番薯稟帖》記載了其父陳振龍引種的過程:“緣綸父(指陳振龍)久在東夷呂宋,深知朱薯功同五谷,利益民生,是以捐資買種,并得夷島傳受法則,由舟而歸,猶幸本年(1593年)五月中開棹,七日抵廈門。”
雖然寥寥幾句,但其中幾經曲折艱難。
明清兩代,閉關鎖國,“海禁”頗為嚴格。陳振龍從20歲開始棄儒經商,他在呂宋經商時發現了紅薯,立刻被其“神奇”所吸引。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在所撰的《金薯傳習錄》中寫到,當“目睹彼地土產,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詢之夷人,咸稱之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國之寶,民生所賴”,關鍵還“廣種耐瘠”“隨栽隨活”。于是,陳振龍千方百計地想將紅薯引入國內。
但當時統治呂宋島的西班牙殖民者將紅薯看作是“國寶”,禁止外傳,陳振龍想過多種辦法試圖將其帶回國。據說,第一次他將紅薯藏在藤箱底層,被當地查了出來予以沒收;第二次他把紅薯的藤條編入一只藤籃又被查到,而且還險些坐牢。終于在1593年5月,50歲的陳振龍將紅薯藤編入船上的一根繩子中,外面涂上泥巴,吊在船舷下,躲過檢查上了船,在海上航行了7個晝夜回到福州。1963年,郭沫若先生為紀念紅苕傳入中國370周年時,特意做了《滿江紅·紅苕》一詞,其中“挾入藤籃試秘航,歸來閩海勤耕織”一句就是描述陳振龍的這次歷險。
陳經綸將父親陳振龍千辛萬苦帶回的“薯藤苗種及法則”獻給福建巡撫金學曾,金學曾起初擔心“土性不合”,于是陳振龍父子就在家后門一塊邊隙地試栽,五個月后,啟土開掘,紅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食同充饑,且生熟煨者均隨其便”。金學曾食用后批準屬地可以照此方法栽種,就這樣,紅薯在我國落地生根。明政府將這種引自“番邦”的植物,定名為“番薯”。后又因金學曾大力倡議推廣種紅薯,為紀念其首倡力行之功,當地人又稱紅薯為“金薯”。1612年的《泉州府志》記載,“番薯,種出島夷,蔓生多結根,一畝地有數十石之獲,比土薯省力而獲多,貧者賴以充腹?!?/p>
1608年江南受災,在明代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等倡導下,紅薯從福建被引進淞滬,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災民的糧食問題。紅薯適應性強,無論平地與山丘,不管干旱還是潮濕均能正常生長,即便如此,紅薯也是在南方普遍傳播了100多年后才傳入北方地區,這是因為到了乾隆時期,才真正解決了薯種在北方越冬儲存的問題。此后,除西北、東北邊疆地區,紅薯已遍及全國。在傳入之初,紅薯只是有錢人宴請賓客時端出的稀罕物;而到了清順治時期,“物多價賤,三餐當飯而食,小民賴之”,紅薯逐漸由外藩珍貴之物變為平民代糧。
不起眼的紅薯,在年景不好時是很多老百姓充饑的食物,其重要性僅次于稻米。道光六年《電白縣志》記載,“番薯,貧者以代糧,賴以備荒,其功尤巨”。為紀念陳氏家族與金學曾引種紅薯、拯救災民的功績,清代道光年間,福州烏山建成“先薯祠”,后更名為“先薯亭”,表達了后人對他們的敬仰。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紅薯扮演了很長時間的餐桌主角,其渾身都是寶,紅薯塊、紅薯秧、紅薯葉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生吃紅薯,只要從土中刨出,洗干凈削皮就能吃,脆生生的,解餓兼解渴?!毒然谋静荨酚洝暗毓蟽好纭保骸扒o方、四楞;葉似薄荷葉微長大,又似澤蘭葉抪莖而生;根名地瓜,形類甘露兒,更長。味甘?!背苑椤熬蚋磧?,焯熟,油鹽調食;生腌食亦可”。如今,人們吃紅薯不再為了果腹,更多是出于養生。紅薯品種也越來越多,口感越來越好,有些價格甚至已經超過了水果。
烤白薯由山東傳入京城
在北方地區,紅薯被稱為“白薯”,有人說這二薯的皮色不同,有人說是瓤的顏色不同,但不管怎樣,在京冀一帶,老百姓不管是紅心、白心、黃心,都約定俗成統一稱為白薯。
烤白薯、糖炒栗子和冰糖葫蘆算得上是老北京冬日里的街頭美食“三寶”了。早年間,一過了立冬節氣,京城街頭賣烤白薯的就多起來。不用小販怎么吆喝,一陣陣的香甜味道就能讓人走不動道兒。那么,紅薯是什么時候開始在北京種植的?烤白薯最早又出現于何時呢?
據《北京種植業志》記載:“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海關官吏將白薯呈送進京,只在圓明園內栽種,作為皇室御用品,未能推廣。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新任直隸總督方觀承將白薯傳至直隸等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陳云、陳樹(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的兒子)兩兄弟將白薯引到朝陽門至通州一帶種植。由于味甘美、產量高,其莖蔓又是家畜的好飼料,因而逐步擴大種植,一度成為北京地區重要糧食作物?!庇纱丝梢姡鞍资怼痹诰┓N植歷史只有兩百多年。因其傳入京城正值“康乾盛世”,有專家指出,正是因紅薯由東南沿海至京畿北方地區的廣泛傳播與大面積栽種,為“康乾盛世”的人口與經濟增長提供了保障。
烤白薯何時落戶北京,史籍未見確切記載,相傳是從山東傳入的。據《華夏美食大觀》和《濟南民俗》記載:清乾隆年間初冬,乾隆皇帝微服巡訪至山東,眾人在平陰縣城(今屬濟南)夜游時忽聞一股香甜的味道撲面而來,原來是不遠處一個攤販正從泥爐中取出冒著熱氣的地瓜,顏色金黃,香氣撲鼻。在寒冷的冬日里,這簡直是雪中送炭。大臣連忙買了一塊送與乾隆皇帝,他剝開皮品嘗后連聲稱好。賣烤地瓜的攤主姓張,家中幾年前開始種植地瓜,他的烤地瓜攤在平陰獨此一家。乾隆皇帝非常喜歡這個味道,令張老漢第二日再烤些送至行館,并令平陰知縣丁繼先第二年立冬時派張老漢攜地瓜進京。第二年冬至時節,張老漢奉旨進京,在皇宮里烤制地瓜,從此烤白薯一度成為“御膳”專用食物。
清末民初,烤白薯開始出現在京城的街頭巷尾。烤白薯看似簡單,但全憑攤主掌握火候。俗話說“七分烤,三分捏”,也就是烤的過程只占七分,余下的三分全憑著一點點捏熟。捏時要輕重適度,輕了,不易熟;重了,白薯會變形,影響顏值。
清末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稱:“京師食品亦有關于時令,(農歷)十月以后,則有栗子、白薯等物?!泵駠娜诵煜即逅摹侗逼降南镱^小吃》中也提到烤白薯,并將烤白薯的特點概括為“肥、透、甜”三個字。肥,是選用那種圓乎乎、皮薄、肉厚實的白薯烤制;透,說的是烤白薯的手藝,不能生心也不能烤煳、烤干了;甜,就是甘甜不膩,越吃越香,令人愛不釋手。
營養健康風靡世界
二戰時期,由于糧食缺乏,紅薯和土豆等便宜且易栽種的農作物成了美國人餐桌上的主食。而且,與土豆相比,紅薯自帶甜味,自然更受嗜甜的美國人青睞。在二戰結束時,美國的紅薯年產量超過30億磅。戰爭結束,經濟復蘇,隨著工業化進程和加工食品的興起,紅薯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頭。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紅薯年產量在二戰結束后的頭兩年暴減40多萬噸,特別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最低時年產量不足45萬噸。
進入新世紀后,健康的身體、苗條的身材成為人們的新追求,紅薯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特別是在美國人開始注重減少糖分攝入、多吃富含纖維和抗氧化物的食物后,維生素含量豐富的紅薯開始重登人們的餐桌。很多學校也開始在早餐和午餐供應紅薯,就連頂級廚師也會將它們作為珍饈融入菜品中。在注重健康的食客和美食愛好者的共同作用下,美國紅薯產量2015年達140萬噸,年人均紅薯消費量為3.4公斤。
紅薯的全球產量和需求量也在增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庫顯示,2022年世界紅薯產量預計可達9000多萬噸,亞洲地區仍是紅薯種植的主要地區,其中我國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在日韓等國,紅薯也是人氣食材。很多熱門韓劇中都出現了烤紅薯的鏡頭,而在日本,紅薯的產量雖不算太高,但對于育種、加工和創意使用均居世界前列。
1605年,日本從我國將紅薯引入琉球(沖繩),烤紅薯一度也是日本人喜愛的食物。特別是在1951年,移動式石烤紅薯車在東京發明并使用,這股熱潮伴隨著日本戰后食物短缺和經濟高速增長期持續多年。從2003年起,電烤紅薯機的普及再度引發烤紅薯的熱潮,從流動的商販變成了堂食,烤紅薯也變得更有“范兒”。除此之外,各路商家對紅薯商品的開發也腦洞大開,充分發揮了想象力。比如,和果子匠人把紅薯做成了芋羊羹、銅鑼燒等,西點師把紅薯加進了芝士蛋糕、甜甜圈等甜品里,零食商家也不忘在巧克力、冰激凌、飲料等各種食品中加入紅薯口味,讓紅薯變得時尚多姿。
在追求健美與長壽的潮流中,紅薯如今已是風靡世界的保健食品。
乾隆曾為紅薯“代言”
明代萬歷年間,紅薯就已傳入我國,但只是在福建、廣東等地傳播。大多數當權者并未意識到紅薯作為口糧的重要活命價值,沒有在全國大范圍推廣。紅薯真正大規模地推廣,是在清代。
1785年,黃淮流域遭遇大旱,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均“本年二麥無收,大田未能下種”,老百姓饑荒嚴重。乾隆非常關注各地災情,要求各級官員廣泛征求賑災良策,紅薯有備荒且耐寒的優勢,于是他下詔以政府的力量推廣。
乾隆皇帝對山東按察使陸燿進行了表彰,說他總結紅薯種植經驗的《甘薯錄》通俗易懂,命令“多為刊刻”,并頒行到各府州縣,分發傳抄,使人們都知道種紅薯的好處,便于推廣栽種。同時他要求福建巡撫富勒渾,收集大量紅薯藤種,注明如何栽種澆灌,一并交由驛站迅速傳至河南巡撫處,讓受災地區的官員大力推廣。另外,其他未曾遭災的省份,也要把《甘薯錄》“多為刊布傳抄,使民間共知其利,廣為栽種,接濟民食,亦屬備荒之一法。”
由于有著來自乾隆皇帝的關注,紅薯逐漸在京畿地區和河南等地大規模地推廣開來,成為養活百姓的救命糧之一。《燕京歲時記》記載,乾隆以后,京中無論貧富,都以煮番薯為食。而且,乾隆帝是歷代皇帝中最長壽的一位,他本人也愛吃烤白薯,他還曾夸贊紅薯“功勝人參”,此后紅薯就得了“土人參”的美稱。
關鍵詞:
如何備份shsh2?備份shsh教程分享
今天的這篇經驗和大家聊一聊關于如何備份shsh2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方法 步驟1、備份:輸入設備的ECID碼,這個碼在itunes
MP4視頻文件丟失或格式化怎么恢復?恢復的步驟有哪些?
廣告、電視、電影我們的生活被各類視頻文件充斥著,而視頻文件的格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這其中恐怕用的最多的就是MP4格式吧,要是MP4視頻文件
廈門的區號是多少?福建省各地區區號
廈門的區號是0592。福建省各地區區號如下:1、0591-福州。2、0592-廈門。3、0593-寧德。4、0594-莆田。5、0595-泉州。6、0596-漳州。7、059
一直顯示正在關機卻無法關機是怎么回事?原因分析和解決方法
電腦無法正常關機,按了關機鍵沒有反應,是怎么回事?電腦無法關機怎么辦?下面跟通用pe工具箱小編一起來看看解決方法。原因分析:1 大多數情
石家莊二中招生條件?石家莊二中是初中嗎?石家莊二中特長生招生條件?
外國學生能上石家莊二中嗎?石家莊二中是初中嗎?外國學生不能上石家莊二中??梢匀ザ心闲^。石家莊二中還是要求當地學生才能學習。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