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展覽:筆記——來自二十世紀末的中國聲音
(資料圖片)
展期:2022.6.23-7.24
地點:中間思想頻道(798藝術區A08樓)
真是一周的雞飛狗跳。在畫廊周熱度暫歇之后,寫這篇評論的愿望再次浮出水面。
此展名叫“筆記——來自二十世紀末的中國聲音”(以下簡稱“筆記”展),在A08一層名為“中間思想頻道”的臨時空間展出,這是中間美術館在畫廊周特設的展廳。這里不得不說畫廊周越來越有格局,能有心出力把“中間”的態度和方法介紹給公眾。而中間美術館這邊也做了輕快而確鑿的回應,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很有辨識度的展覽。
嶙峋的風骨
“筆記”展梳理并呈示了那些2000年左右,新舊世紀相交之時中國知識界、藝術界的大量文本與作品圖像檔案,其滿墻文本也成為畫廊周中最具特點的場景?!斑@也是字,那也是字,扭過頭來還是字”,觀眾們對展覽的討論基本繞不開文字—文本這一重要線索,而文本的使用也正是“筆記”展最大的特色,甚至可稱為一次文字對圖像的“反攻倒算”。
對文本的重視,對歷史的重視一向是中間美術館工作的重要態度,而我想兩位策展人也非常清楚:畫廊周作為藝術生態的具體映射,在此圖像泛濫的時空情境下,必要巧手下藥,用文本作為思想的載體,來制衡那種資本、權力裹挾著圖像色欲帶來的人心虛腫。二十余年來隨著紙媒殘退,新媒體壯碩,文字在藝術界的地位幾已淪為龍套,它變成藝術家和畫廊的繞口令、被媒體隨手拿放的“次要”內容。這種任人打扮的尷尬情狀,也似乎必然迎來這種“反攻倒算”,來展現另外一種文本使用法,重新樹立文本意識的重要性與主體性。
如果說圖像是藝術妖嬈肥美的肉質,文字必是嶙峋的骨頭,神經。
展覽中的文字是18位本土學者、策展人及藝術家的文字精華,還有中間研究部門梳理出的本土43位藝術家的作品檔案。這些家伙基本都是這幾十年間思想界、藝術界的重要名人干將。而在“筆記”展中,策展人無意展示這幫“名家”最搶眼叫座的作品,而選擇了許多他們的話語隨想、被遺忘的檔案與青壯時期的青澀作品與書寫。而這些材料又最能忠實地展示彼時現場的情態。
展廳中還放置了許多運輸作品用的箱子,藝術家們的作品被印在紙板上,臨時般地靠放在架子上和運輸箱里,可被觀眾拿取和重新編輯擺放。這種可編輯/可移動的設計是反神圣化的,它削弱了藝術家-策展人-研究者高居廟堂的自我吹噓與相互神化,同時加強了展覽的可互動性,并在這種可互動性之中強調了每一個走進展覽現場的觀眾身為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以及這種臨場編輯-再書寫的潛在可能。
要做到這一步,必要一個堅定的立足點,這立足點就是“中間思想頻道”嚴肅的史學、智識站位,以及不怯避不取巧的態度與風骨,它是“筆記”展的思想史視域能夠確立的重要基點。
此場,彼場
雖然“筆記”展富含各種關鍵詞,但我認為“現場”是進入此展最好的切入點。這也正是歷史研究的趣處,它能經由這些研究對象作為介質,穿越至二十年前的藝術現場,并回照當今,讓彼此現場的情態產生微妙的對比。
二十年的熱鬧喧騰過后,我們進入了新冠的冷感時代。我想這是“筆記”展選擇新舊世紀交替之時間節點的原因。2000年的現場就像一個充滿熱度的鯉魚池,大家在里面翻覆飛騰。展覽的文獻中也提到這種“文化淘金”般的時代浪潮,市場經濟喚起了人們的心緒,二十年求新求變的沖動,人們爭先恐后地生產新的內容。而在這一池金鱗被吃干抹凈,塵囂落定之后,卻積累了一層富厚的腐殖層待人整理?!肮P記”展意欲承擔此任,檢視藝術的“魚骨”。這一法醫般的挖掘,測度,還原工作,最適合劉鼎與盧迎華這對策展人組合來做?!棒~骨”的診斷能使我們體認思想的病理,能“經過細心的辨認,發現許多建設性的工作在默默而有成效地進行著”(洪子誠語),也讓我們得以復習情況是如何發展到今天的地步,為未來提供有效的指引路徑。
這種嚴肅而縝密的工作最是兩位策展人拿手的本事,展覽的內容豐富程度也不是來看一次便能消化,不同介質的作品涵蓋攝影、錄像、表演、裝置、畫作、雕塑、還有種種文獻。前面提到作品的選擇問題,能看出策展人意圖剝離這些學者和藝術家的社會身份,把他們還原為獨立的思想個體與行動者,這是一種珍貴的平視目光。而作品的選擇也無意強調感受或營造情緒,而是把作品視為一種思想介質來鋪陳。這些思想介質都與我們的社會與生活緊密而真實地相關:它們事關身體、心理、城市空間的發展與變遷、性別議題、媒介討論、代際問題、社會現實與民族心理等等……這些要素的合奏,共同完成了一次對時代的側寫,展覽的時間線索也是交雜的,有在新千年時對過去的回顧,也有暢想未來2050年的光景。
歷史的研究者可能既悲哀也挺幸福,悲哀和幸福都在于他們能夠穿梭時間?!肮P記”展是揭開時代冰冷的蔽布,看向昨日的窺孔。而這窺孔是雙向的,我也能感受到那邊投來的灼灼目光。坐在開著空調也吹不盡暑熱的A08里,靜讀完一篇文獻,神回2022夏天的798,畫廊周的暫時熱鬧也難掩藝術區的頹唐凋敝。園區里的7-11都倒閉了,藝術從業者更是寒蟬一片。第一次來看“筆記”展的時候,A08大樓充滿了浮躁和昏眩,熱與鬧的塑料感彌漫在每個人的毛孔里。這次來的時候樓里安靜了許多,但在展覽里坐了幾個小時,綜合兩次的觀展經驗,我發現:縱然有豐滿的內容,卻極少有人在“筆記”展里停留超過十五分鐘的時間。
對的,我想直說“筆記”展是尷尬的,它力圖做到的事恰好變成了“尬”點。觀眾往往感嘆一聲“太多字了”,再拈手翻翻就扭頭而去,而我一直在思考其中原因,也許是展覽里太大的閱讀量使觀眾感到枯燥難以消化?對思想與其揭示出的社會現實不忍直視的情緒?根底里對歷史人文嚴肅話題的厭棄與反感?是展方還需要因新的時代與策展語境做出更多調整,還是僅僅單純因為觀眾缺乏耐心?這里復雜的歸因就尤為有趣,對于此時的現場情境和人的關系也是值得思考的課題。在這個時代,為思想做尸檢,和為思想喚靈是截然不同的,它是多重難度,多維層次的工作。當然也對觀眾講:多給自己一次細讀“中間”實踐的機會,就像讀一本難一點的好書,永遠會有新收獲。
文獻的聲學
這里要提到德里達的幽靈學(hauntology),他在對“幽靈”的釋義中引用了《哈姆雷特》的臺詞:“所有的一切都是從一個幽靈顯形開始的?!彼J為幽靈能夠看見我們,而我們卻看不見它。這種不對稱性就是幽靈的最大特征。我認為“筆記”展有與“幽靈學”暗合之處,兩位策展人在前言中也提到了“聲場”一詞,那相互覆蓋,交揉在一起的大字墻紙設計與特殊的字體設計更是把“幽靈”喚聲為“喧靈”(poltergeist)。如有去過展覽現場的觀眾可以回想一下,你在看墻面的字時是否產生了一種“吵吵鬧鬧”的感覺?我覺得這恰恰是“筆記”展最有趣和最富味道之處。作品和文獻交織在一起的文本聲場,仿佛能給你一種大家在熱鬧開會的場景,此消彼長虛實相接的聲音,再配上漢字天然的圖像屬性,實際上營造出一種符號引發的交響樂特征,策展人暗中起到了指揮家的作用。讀者可以去現場自行品味這種“幽靈的聲學”,這里不多展開。
還有個有趣的周邊:前兩天看到某新媒體人在視頻號上說:“筆記”展的文字喚起了他閱讀/朗誦的口語沖動,甚至還在視頻號里將展覽前言全文讀了一遍。而他在描述這種沖動與閱讀時表情極為復雜。我非常能與他共情,那是一種我們這代人(也許不止一代)共有的一種既渴望知識和成績,又對“閱讀全文并背誦”的創傷應激綜合反應。而這一組矛盾在我們體內交雜之后形成某種口齒不清,他的前言也讀得磕磕絆絆。更神奇的是,我在那些淺看“筆記”展就扭頭離開的觀眾眼中,也讀到相似的恐懼與痙攣。
教育系統和文字共構的規訓體系深入直覺,喚起了中國人對文本/教育的恐懼,使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最為顫抖與規避,在疼痛面前,理性極易失效。當他們(我們)看到滿墻大字和嚴肅話題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是昏眩和想溜走,而非理性所能認真看待,我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和回應了前面提到的種種,該怎么辦呢?我們還能以怎樣的方式,愈慰和引動人們(每一個人)的心,讓崇高與欲念合而為一呢?這個重大的結構性問題,正等待一個結構性的解決方式。
每次細看中間美術館的實踐,都大有所獲,劉鼎盧迎華二人還是出手漂亮。聽說二人組合又拿下了橫濱三年展的策展委托,我就在這篇評論里添油加醋隔空恭喜一下。之前開玩笑說盧迎華老師是“正骨老中醫”,勁到病除,確實如此。希望大家多關注兩位的工作,也呼喚有赤膽宏愿求取歷練的人們加入他們,吸收一下獨特的身位和手法,煉得一身功夫闖蕩藝術與思想的江湖。
關鍵詞: 中間美術館
馬鞍山市天然氣日用氣量達88萬立方米 創今年入夏以來新高
連日的高溫,馬鞍山市用氣量急劇攀升,據統計,7月7日,馬鞍山市天然氣日用氣量達88萬立方米,創今年入夏以來新高。馬鞍山港華燃氣有限公司
滄州獅城建立“六項制度” 吸引激勵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記者從市衛健委獲悉,為更好吸引激勵滄州獅城人才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市衛健委制定《滄州獅城人才醫療保健實施細則》,建...
縣鄉村三級公交網絡完善 張家口今年上半年已建成等級客運站15個
7月5日,從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傳來喜訊,今年上半年,全市縣城30公里范圍內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運行線路達257條,運行率已達97 7%,縣、鄉、
蘇州發布一系列人才新政 圍繞吸引集聚一流頂尖人才
7月10日,蘇州發布一系列人才新政,圍繞吸引集聚一流頂尖人才、構建一流創新集群生態,蘇州全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臺。據悉,此次發布
從2022年7月起至下一年度6月止 張家口市調整全市職工醫療保險繳費基數
7月1日起,張家口市調整全市職工醫療保險(含生育險)繳費基數,以年平均工資67305元核定個人繳費基數。根據《張家口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