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虎年新春的一場大雪,覆蓋了眼前這個寒氣肅殺的世界。在漫天雪花紛紛贊襄北京冬奧會的氛圍中,我讀完了潘岳在辛丑歲末出版的《中西文明根性比較》這部新著。我認為最值得關注和討論的,還是作者基于“根”這個歷史認知而做出的通俗易懂的“宏大敘事”。
看過潘岳這本書的讀者,估計對今后一個時期世界范圍的結構演變也會視為平常——既是為根所定,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故,此書初讀可知何以為根,再讀則思何根以為。
誠然,作者在“價值中立”的研究立場上,并沒有對東西方的客觀演化過程做褒貶,對西方文明采取理性包容的態度,顯著地不同于西人之“傲慢與偏見”,也不同于近年來國內某些對西方文明一概批評的否定論。由于作者對近代廣泛影響國際社會的西方文明予以對等的尊重,論述上更多著墨的是同時期東方歷史重大事件的對比,因而得以繞過了被西式“學科化”體系培養的專家群體最擅長的史料考據對局外人構成的厚重壁壘,有利于作者做“宏大敘事”的較高層次討論——從中西文明比較出發,可以把大量的前人著述中使用過的材料提取出來,直接用到比較研究上。
此書在歷史上決定興衰的重大階段作出的對比分析,讓人感覺把立意高遠與取材精當有機結合起來了。其選取的歷史事件和支持其論述的材料,雖然跨越東西方、涉獵不同國家與部族文化,卻具有內在的邏輯之美,捧讀之際竟至于“把欄桿拍遍”。
限于篇幅,僅舉一例。作者在第四章論述了我一直很關注的中華文明之所以“不間斷”的制度內因。我的問題是:2000多年前的中國歷經幾代人的戰亂、被“暴秦”初成大一統之后的“漢承秦制”,何以在地理氣候族群文化都差異顯著、本無統一條件的中國實現廣域穩定?幾百年的漢朝與匈奴長期戰爭,何以逆轉自有夏以來數千年西北向東南的勝勢,迫使氣候惡化壓力下劫掠是為內生性文化的游牧族群全線西去?須知,這次難得一見的“東南勝西北”,既壓迫了歐洲的羅馬帝國的生存空間,又給漢末以來雖有黃巾軍起義而“三國兩晉南北朝”幾百年華夏留出了內亂、殺伐至十室九空,卻不至于亡族滅種的地理空間。
在這類中華民族命運所系的重大轉折分析上,作者旁征博引之間無處不在的大氣磅礴令人佩服,他不僅幫助人們回歸常識,解釋了氣候變化對西北游牧與東南農耕這兩種被“天定”(亦稱氣候決定論)的大陸文化必然導致對抗性沖突,而且從漢朝內部制度演變解釋了“險勝”的內因。
作者從“燕然勒碑”的故事被當代考古證實說起,借由當代科學研究證實,惡劣氣候變化迫使草原部族全線南下到漢族農業帶擄掠的大趨勢,說明其已經不可能被“和親”“互市”來化解。同期漢人所處之農耕帶也頻遭水旱災害,傳統農家經濟剩余太少,府庫空虛不能維持戰爭開支。好在中國人從不缺乏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人杰”——早期東方政治經濟學大家桑弘羊提出“鹽鐵官營”——類似國家壟斷與國計民生有關的戰略性產業,這才有財力支持漢朝打了二三百年,完成“逐匈奴于大漠以北”的國土空間戰略布局,從而使內生性劫掠的游牧族群不得不西去歐陸。誠如作者所引述,“如果兩漢沒有抵抗住匈奴的南下,東亞和世界的歷史都將改寫”。
竺可楨在上世紀70年代揭示過“氣候與朝代變化周期”,提出氣候變化會影響地緣政治演變,此書所闡述的中西文明演進路線,亦能說明這一點。
關鍵詞:
“金九”發力失敗 “銀十”車市同樣無力 同比下降4% 中汽協發布10月車市數據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公布了最新一期中國汽車市場銷量數據:10月份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29 5萬輛和228 4萬輛,環比增長
經銷商庫存系數迎來四連降 10月庫存水平降至警戒線下
11月11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了10月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結果顯示,10月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 39,同比下降26 1%,環比下降7 1
2025年后 我國所有車型有望全部采用中國工況 部分企業先行
汽車工況是汽車行業重要的共性基礎,也是車輛、能耗、測試方法和限值方法的基礎,此前,我國采用NEDC(歐3 4排放標準的一型試驗)工況,消費
10月車市下滑收窄:強勢品牌恒強 新能源“四連降” 補貼“退坡”市場趨冷
10月,我國狹義乘用車銷量為1843406輛,環比上漲3 5%,同比下滑5 7%,下滑幅度收窄,但仍是自2016年來的最差10月。車市寒冬也加劇了馬太效
冷門專業背后的火爆需求 殯葬專業大學生:這行值得尊重 并非“吃死人飯”
把失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恒的美麗。這個過程平靜細致而溫柔,重要的是充滿愛。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有生命誕生,每天也會有生命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