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三文娛 >

年輕人期待怎樣的“年味”

來源:中國青年報  

年的腳步近了,人們如何過年、通過過年產生怎樣的獲得感,終究落到對“年味”二字的感受上。年味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人人都有不同的體會,年味濃或淡似乎是個玄而又玄的問題。

在80后、90后一代的記憶里,小時候期待穿新衣、吃美食、放爆竹的年味,快樂而單純。然而,在物質充盈的今天,從前過年才能擁有的快樂如今大多唾手可得,早已不再稀罕。逐漸長大成人的00后,更是少有物質貧乏的體驗和記憶。

年還是那個年,小時候過年的標配現在都可輕易安排上,年味卻讓有的年輕人覺得欠火候差那么點意思。

年輕人究竟期待怎樣的年味呢?

我覺得年輕人期待的年味,首先要有合理充足的假期安排和時間保障。除夕當天才正式放假,很多在外地打拼的年輕人可能連家里的團年飯都趕不上,除夕有半天甚至一天時間都在奔赴回家的路上,這樣的倉促讓很多人感到疲憊與奔波,年與年味似乎只是成了陪襯。

優化春節放假安排,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錯峰安排員工休假,讓回家過年的步伐從容些,是不少職場年輕打工人的心聲。

年輕人心目中的年味應當是有些傳統味道的。一年到頭在外地大城市打拼,過年回家當然還是想重溫下故鄉特有的風情與年俗。不過,現在一些鄉村逐步向城市“看齊”,這是鄉村發展的成果,但在此過程中,很多民俗與傳統也被不知不覺地遺棄和淡忘。

春節期間的舞龍舞獅、唱大戲等傳統活動,在一些農村地區有消隱之勢,登門拜年等傳統習俗似乎也越發式微,大家整個春節期間的活動無非就是打麻將或拿著手機玩游戲、刷短視頻。鄉村過年活動的豐富性與城市還存在一定差距,可自身獨特的內涵和魅力日漸消退,如此年味又如何能激起年輕人的共鳴?

傳統年俗需要堅持,但過年返鄉,也不該成為年輕人難以承受的人情負擔。

各種紅包以及可能過完初二就開始的各類結婚宴、滿月宴、周歲宴,大有把一年躲過的人情債一次性全部收回的意味?!凹t色炸彈”加上往返路費,過個年可能要花費兩三個月的工資,這樣的年對年輕人來說恐怕更多是壓力。大家更期待真情實感的年味,得以慰藉這一年疲憊漂泊的心靈。

時代在變,年、年味當然也會相應跟著變化,延伸出許多新的內涵和年俗。不過,說到底年俗只是人們表達情感的載體。近年來,一些打破時空局限的網絡新年俗,讓更多親朋好友在線上歡聚一堂,這同樣是年味的表達。

古老的節日,如何在年輕人眼中煥發新生?一方面,過年方式要進一步契合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時俱進才能滿足大家對年味的期待;另一方面,傳統的內核也應保留傳承好,否則春節就有可能失去其最本質的內涵與吸引力。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今年或許會是不少年輕人第三次選擇就地過年,這難免讓他們對年味產生新的審視與期待。無論是對于堅持返鄉的游子,還是因為各種原因就地過年、無法回到家鄉的年輕人,社會和有關部門都要盡一份關懷和愛護,努力創造祥和的過年氛圍,讓年輕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濃烈的年味。

關鍵詞: 年輕人 過年 傳統 年味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