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三文娛 >

年輕人“社恐”多為一種標簽

來源:映象網  

“社恐”,是社交恐懼癥的簡稱。日,中國青年報面向全國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八成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社恐”。那么,河南大學生“社恐”比例如何?為什么有這么多年輕人“社恐”?“社恐”又該如何調整?昨日,映象網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調查】大學生在宿舍也要互發微信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位于文化路英才街交叉口的高校聚集地,展開街頭隨機采訪。

“怎么會沒有‘社恐’呢,一學期快上完了,班里同學的名字還叫不全呢!”大一女生王蝶表示,自己有一個社交舒適圈,和舍友相處最為放松,其次是班里的女生。而對于和班里的男生以及學長、老師相處,相對來說更會有一些壓力。“這些壓力倒不是說恐慌,就是不情愿去主動面對——就是冬天不想從被窩起床的感覺!”

相較于王蝶對部分人群的接觸有壓力,大二男生文康的“社恐”情形則“嚴重”一些,他的社交行為重度依賴社交軟件。“真的就到了都在宿舍也要互發微信的地步,”文康說:“任何交流一挪到線下,就感覺會無法駕馭。有時候會為了避免和熟人打招呼,選擇繞很遠的路。”

而子瑜的“社恐”情形則是對電話交流有障礙。“電影《手機》里有一句臺詞,手機就是手雷——我的確是這么認為的”,子瑜表示,所有來電對他而言都是“突如其來的打擾”,比起接打電話他更愿意發信息或是找機會面談,在不得不電話溝通時,也不愿意在別人面前打電話,因為“那樣會讓我感到窘迫”。

【統計】八成大學生自認為“社恐”

記者在與這些自認為“社恐”的學生溝通中發現,他們的表達能力都很強,格也并不內向,但怎么就判斷自己“社恐”了呢?對此,他們無一例外的認為,“社恐”與格、表達能力無關,如果不是記者主動搭話,自己很難會主動和陌生人交流!

一上午時間,記者通過在北大學城的街頭采訪,得到了25位學生的答復,其中16人認為自己有輕微社恐,3人認為自己有較為嚴重的社恐。自認為有“社恐”的同學占76%。而日安陽師范學院在官方微博上發起的調查中,參與調查的99人中,85人表示有“社恐”,占比86%。

在這些自認為有“社恐”的同學中,會令他們恐慌發作的情形,大多是在人多的時候,或有不熟悉的人場合。而對于“社恐”,自認為不“社恐”的受訪者則認為,這只是一個網絡流行語,“社恐人群”一部分是比較內向,而另一部分則單純是說著玩兒。

【解讀】年輕人“社恐”多為一種標簽

難道,八成以上受訪學生所自認為患上的“社恐”,都只是說說而已嗎?對此,記者聯系了國家級心理咨詢師、情緒療愈指導師張都。

“社交恐懼癥這個概念,今年挺火的”。張都認為,作為今年的網絡熱詞,“社恐”應該分為醫學概念和網絡流行語來加以區別,“醫學上的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心理障礙,屬于焦慮癥的一個亞類,患者甚至會無法正常工作與生活;而網絡上的‘社恐’,則更多的是一種標簽,有些年輕人覺得這個概念和自己相符,便會對號入座。”

張都分析,許多年輕人認為自己“社恐”,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心理因素。

“一種是出于逃避心理,逃避自身扮演的社會角色所需要的繁冗社交規則。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把社恐當成逃避社交的一種借口”,張都認為,“另一種則是出于擔憂心理,擔心社交失敗,而為自己帶來的沮喪與挫敗感。這種情況下,他們會覺得,與其無效社交,不如不和人交往,反倒是少了不少麻煩。”

【建議】低質量社交不如高質量獨處

張都認為,許多年輕人所自認為的“社恐”,其實是出于一種自我放大,“人們有時太關注自身、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擔心說錯話做錯事讓自己‘社會死亡’。其實,別人并沒有像我們想像的那么關注自己,所以,年輕人更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哪怕是不斷試錯也不要為自己設限。”

“如果‘社恐’不影響生活,年輕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想擺脫社恐,不妨讓自己盡可能多的處在自己恐懼的社交環境,逐步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最有一句話我相當欣賞,這句話就是‘低質量社交不如高質量獨處’”,張都表示,如果實在不愿意去面對一些社交場合,也不必一味勉強自己,不妨利用有限的時間,去讀書學或者看電影玩樂器,來充實提升自己。“通過獨處的時間充電,讓自己獲得更多自信,從而在以后的社交中更加游刃有余,這也不失為一種‘曲線救國’!”

關鍵詞: 一種 標簽 多為,年輕,社交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