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早餐似乎成了一日三餐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餐。近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布《關于落實本市早餐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創新管理制度,守住城市早晨的“煙火味”。年輕人是否遺忘了早餐?中國人的早餐中藏著什么秘密?南北地域的早餐又有哪些差別?
年輕人的早餐“太匆忙”
當代年輕人的早餐是什么樣的?上班日的早高峰時段,總能看見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他們在便利店或路邊小店買煎餅果子、三明治或者肉包、豆漿,然后趕往地鐵、公交站等,開啟一天的工作時間。
“匆忙,太匆忙。”記者隨機在上海街頭采訪了一些“90后”、“00后”年輕人,他們對早餐的普遍印象是“沒感覺”“填飽肚子就行了”,甚至有的人寧可為了多睡十分鐘懶覺而放棄早餐。所以,清晨的早餐店出現了很有意思的場景:在店里慢慢享受豐富品種早餐的大多是老年人,而年輕人大多是在路上順便吃頓早餐。“大概只有旅行時才有閑情逸致享受早餐的滋味。”在滬上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的劉先生說道。
你還記得兒時你家樓下的早餐店,賣的是什么早餐嗎?城市之中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讓許多人漸漸遺忘了早餐。據中國營養學會近年來一項對早餐行為的調查顯示,中國有35%的上班族每天餓著肚子進辦公室,他們選擇點外賣或不吃早餐。
去年走紅網絡的紀錄片《早餐中國》,主創團隊多數是90后,導演發現,他們對早餐十分敷衍,甚至不吃早餐。其實,國人骨子里都有早餐的情結和對故鄉早餐的懷念,只是需要被激發。正如該片導演所說,“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
南北早餐各有“地方味”
當早餐成為一天中“最初的期待”,可能是成本最低的增加幸福感的方式了。早餐體現了濃重的地方特色,南北東西大不同。一地飲食代表著一地的文化。作為文化載體的早餐,也是地方和人群的載體和紐帶。
根據“網易數讀”的統計,東北人早上愛喝粥,皮蛋瘦肉粥和小米粥在東北三省被列為最受歡迎的早餐。此外,東北三省的早餐榜上還有韭菜盒子、大碴粥等食物。
在華北地區,天津特色小吃鍋巴菜是天津人最愛的早餐,煎餅切塊再輔以各種配料,澆上鹵汁拌勻就是一碗香噴噴的早餐。對北京人來說,炒肝是一道與眾不同的、本地人比較偏愛的早餐。雖然叫炒肝,卻不是“炒”出來的,而是用豬內臟澆上各種配料煮熟勾芡制成,成了獨特的“京味”。
口味比較清淡的蘇浙地區,粥是早餐的首選,生煎、鍋貼、餛飩也是居民們常吃的早餐。杭州早餐熱銷榜中出現了蔥油拌面這道典型的江南菜,而南京和合肥的居民早餐都常吃一種淮南特色小吃——沙湯。
因為口味不同,各個地方的早餐偏好都不一樣。在湖南省和江西省,米線和米粉都是早餐中的熱門選擇。對長沙人來說,早上吃一碗紅燒牛肉粉,再來點酸豆角,就是一頓豐盛的早餐。江西人的早餐還少不了瓦罐湯。湖北人把吃早餐叫作“過早”,熱干面和豆皮是武漢人早餐的最愛。對廣東人來說,早茶歷史悠久,廣東人的早餐偏愛喝粥、吃腸粉。而在吃辣的四川省等西南地區,早餐卻少了些“重口味”,成都、重慶居民的早餐大多是油條、豆漿、茶葉蛋等傳統餐食。
上海的早餐品種可謂花樣繁多。在老上海的心中,小時候家人會拿著一口鋁鍋,去弄堂口打豆漿,一袋油條、一鍋豆漿,就是全家人的早飯。而今,上海的特色早餐更為豐富,蔥油餅、生煎、鍋貼、粢飯團、咸豆漿等都是最受上海市民歡迎的早餐。而在外賣排行榜中,上海最熱銷的早餐飲品是咖啡,豆漿排在第二位。
尤其是咸豆漿,食客們總結,咸豆漿之于上海人,就如胡辣湯之于河南人、豆汁兒之于北京人,是離不了的。豆漿里放醬油、蝦米、榨菜等,這樣的獨特風味,讓許多外地游客印象深刻。
留住一份“慢早餐”
全國各地的早餐中還藏著哪些秘密?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早餐外賣,從一份外賣榜單中可知端倪。
據餓了么、美團等外賣平臺的不完全統計,全國雖然處于同一個時區,但日出時間明顯不同,各地人吃早餐的時間也有差異。在所有城市中,安徽合肥是最早吃早餐的城市,在餓了么等外賣平臺有近12%的訂單在早晨5點到7點之間,是所有省會城市中最高的,而在9點到10點的早餐訂單也是全國省會城市中最低的。
西寧是吃早飯最晚的城市。在早晨9點到10點之間的訂單占比最多,有69%。同樣,中國西北部城市除西寧以外,蘭州、昆明等地的早餐時間相對較晚。
相比午餐和晚餐,年輕人對早餐的要求并不高,在外賣平臺的花費也低一些。據統計,有29個省會城市平均58.2%的早餐訂單金額在25元以內。上海和北京兩個城市早餐花費相對較高,在25元以下和25元至50元的早餐訂單比例基本相同,都在40%左右,金額高于75元的訂單占總訂單量的5%。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買早餐的范圍并不限于家附近的早餐店,地域美食文化的壁壘逐步打破。手機下單,遇見早餐的方式便捷了,隨時可打包一份中西融合的早餐,各地風味也能逐一挑選。但是對市民來說,去早餐店內“堂食”,熱騰騰的食物散發香氣,熙攘的食客擠滿小店,這樣的“慢早餐”增添了自己的飲食地標,也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多了些人間煙火味。
古人早餐多吃面片和粥
傳統觀念里,“一日三餐”的概念深入人心。其實在古代,一開始是“一日兩餐”,直到宋代以后,多數人養成一日三餐的習慣。
古代的百姓在南北朝之前基本是一日兩餐,日出勞作時吃早餐,日落休息時吃晚餐。古人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大約于上午9點進餐。第二頓飯叫哺食,又叫飧,一般是下午4點進餐。多數人維持一日兩餐的習慣,逐漸變成一日三餐,是從宋代開始過渡的。
現代早餐是否維持了古人傳統?古代早餐都吃什么?唐代早餐最常見的叫馎饦,就是一種面片湯。有句諺語叫作“巧夫做不得無面馎饦”,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意思相同。馎饦的做法就是面片扯成拇指大小,水煮加調料,是唐代人比較常見的主食。
另一種常見的早餐是粥。晚唐詩人皮日休有兩句詩“朝食有麥饘,晨起有布衣”。其中的“饘”,就在說吃粥這件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里也談到了“粥”,“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蘇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唐代王維的詩中曾寫道“御羹和石髓,香飯進胡麻”,說到當時流行的胡麻粥,老百姓會在飯和粥里加上芝麻,營養又健康。
說到“粥”,也是古代另一個傳統節日寒食節的必備食品。寒食節為清明前一日,從春秋到現今,寒食節吃寒食粥的習俗都有所保留。古代寒食節那天,百姓家中不允許動煙火,需要準備寒食粥等冷食,因冷粥味道不大好,所以杏仁餳粥逐漸流行。
胡餅也是古代人喜愛的名主食之一。這種餅是白面餅胚,在表面抹上一層油,再撒上一層芝麻,放在爐子里烤熟即可。即使是現在,我們也能經??匆娺@種風味的烤餅。
關鍵詞: 早餐
“金九”發力失敗 “銀十”車市同樣無力 同比下降4% 中汽協發布10月車市數據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公布了最新一期中國汽車市場銷量數據:10月份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29 5萬輛和228 4萬輛,環比增長
經銷商庫存系數迎來四連降 10月庫存水平降至警戒線下
11月11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了10月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結果顯示,10月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 39,同比下降26 1%,環比下降7 1
2025年后 我國所有車型有望全部采用中國工況 部分企業先行
汽車工況是汽車行業重要的共性基礎,也是車輛、能耗、測試方法和限值方法的基礎,此前,我國采用NEDC(歐3 4排放標準的一型試驗)工況,消費
10月車市下滑收窄:強勢品牌恒強 新能源“四連降” 補貼“退坡”市場趨冷
10月,我國狹義乘用車銷量為1843406輛,環比上漲3 5%,同比下滑5 7%,下滑幅度收窄,但仍是自2016年來的最差10月。車市寒冬也加劇了馬太效
冷門專業背后的火爆需求 殯葬專業大學生:這行值得尊重 并非“吃死人飯”
把失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恒的美麗。這個過程平靜細致而溫柔,重要的是充滿愛。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有生命誕生,每天也會有生命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