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三國故事和三國人物流傳上千年,婦孺皆知,但不同的人對三國的認知是不一樣的。事實上,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早已超越歷史本身,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等正史中所寫的三國;二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三國;三是從古至今長期通過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戲劇、說唱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下來、固化在人們心中形成的文化三國。而在普通大眾中,《三國演義》所描述的三國和文化三國因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性格特點鮮明,更容易被接受和傳詠,正史中的三國反而很少為人所知。
正像歷史學家田余慶教授指出:“對于諸葛亮,包括《隆中對》,在作歷史評價時應當與其已被千年塑造的象征智慧與忠貞的藝術形象區別開來……歷史學家在描述諸葛亮時,最好還是使用歷史的方法和歷史的語言,避免以‘智慧的化身’‘忠貞的楷模’‘天才的預見’一類贊語,來代替具體的歷史分析和實事求是的論述。”
而對于諸葛亮的敵手司馬懿來說,在《三國演義》和文化三國中,竟成為比“奸賊”曹操還令人痛惡的人。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把司馬懿父子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司馬懿父子成為歷史上篡逆的代名詞,千百年來被人唾罵。“死諸葛毒死活仲達”“死諸葛嚇退活司馬”等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
那么,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是什么樣的呢?
關于三國歷史的研究及著作不勝枚舉,對司馬懿這一歷史人物的研究卻難有突破。近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所著的《司馬懿傳》一書,我認真地研讀了一遍,獲得了不一樣的感受。
作者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抽絲剝繭,將司馬懿這一在《三國演義》和文化三國中被嚴重低估和丑化的歷史人物,還原其本來面目,并得出結論:司馬懿雖然是曹魏政權的掘墓人,但也是曹操事業的繼承者,完成了曹操想完成而未完成的統一大業。此書雖為人物傳記,也是對三國史研究集大成的學術著作。
書中對司馬懿的所謂“狼顧相”、司馬懿的卡里斯瑪型性格、禪代政治、司馬昭弒君問題的觀點都簡潔新穎,有些觀點是史學界第一次提出。
作為一名長期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我對史書記載的曹操看到司馬懿有“狼顧相”與夢見“三馬同槽”一直有疑問。以曹操的英武,他既然對司馬懿有所懷疑,為什么不殺了他?本書作者考證,“狼顧”原來并非是曹操的認知,而是秦漢以降的讖緯之說,童謠與讖謠。
書中認為,在曹操時期,司馬懿并無亡魏成晉的任何端倪與征兆,也沒有這個實力,只是為了進入曹操的集團中心,司馬懿處心積慮、待價而沽。漢晉之際的諸多童謠、民謠、傳言、神仙傳說,都與王朝興廢及重要人物的命運緊密關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野與士庶民眾的看法。“狼顧相”“三馬同槽”即是應驗了的童謠,史家為了使此讖謠更具威權性,故將其移花接木到曹操身上。曹操與司馬懿是魏晉時期的重量級人物,也是魏晉王朝的肇基之君,故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讖謠也就不脛而走,傳之后世。
兩晉時期所撰的諸家舊晉書的作者,也有假借史書編纂為新朝尋求政治合法性的可能。他們靈活地運用“狼顧”說的特異相貌,以證明晉朝的君權神授,不失為另一種政治神話的論證手段。唐朝初期,武則天為了證明取代李唐王朝的合法性,也是把讖謠“女主武王”移花接木到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連官修的史書都相信此種說法,在唐書及《資治通鑒》中都有所論及。
關鍵詞: 司馬懿
“金九”發力失敗 “銀十”車市同樣無力 同比下降4% 中汽協發布10月車市數據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公布了最新一期中國汽車市場銷量數據:10月份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29 5萬輛和228 4萬輛,環比增長
經銷商庫存系數迎來四連降 10月庫存水平降至警戒線下
11月11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了10月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結果顯示,10月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 39,同比下降26 1%,環比下降7 1
2025年后 我國所有車型有望全部采用中國工況 部分企業先行
汽車工況是汽車行業重要的共性基礎,也是車輛、能耗、測試方法和限值方法的基礎,此前,我國采用NEDC(歐3 4排放標準的一型試驗)工況,消費
10月車市下滑收窄:強勢品牌恒強 新能源“四連降” 補貼“退坡”市場趨冷
10月,我國狹義乘用車銷量為1843406輛,環比上漲3 5%,同比下滑5 7%,下滑幅度收窄,但仍是自2016年來的最差10月。車市寒冬也加劇了馬太效
冷門專業背后的火爆需求 殯葬專業大學生:這行值得尊重 并非“吃死人飯”
把失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恒的美麗。這個過程平靜細致而溫柔,重要的是充滿愛。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有生命誕生,每天也會有生命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