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三文娛 >

波茨坦會議舊址又見《拉貝日記》

來源:中國新聞網  

步入柏林近郊波茨坦的采西林霍夫宮,正在舉辦的紀念波茨坦會議75周年專題展覽陳列著在此召開會議的蘇、英、美領導人照片和他們使用過的物件。

1945年7月底的波茨坦小城風云際會,會議塑造了戰后數十年的世界格局。仿佛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名著所形容,那是“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圖為該展區展出的《拉貝日記》旁播放的含有南京大屠殺畫面的美國二戰紀錄片。(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眾多展品中,有一件格外引人注目——德國人約翰·拉貝記錄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日記。

約翰·拉貝曾作為德國西門子公司代表在華工作。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1月,日軍對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發起進攻。面對日軍屠刀,由約翰·拉貝擔任主席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設法保護了約25萬人的生命。

20世紀90年代,《拉貝日記》公諸于世,成為研究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

“目之所及、耳之所聞,全是日軍的殘暴和獸行。”展覽引用了《拉貝日記》中的話。日記內頁展示了被日軍殺害后拋尸在水池內的中國士兵和平民照片。約翰·拉貝指出,數以萬計的中國軍民雙手被反綁、橫遭屠殺,直到1938年3月,南京的池塘里還堆放著尸體。一旁播放的美國二戰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亦記錄了日軍在南京城內的暴行。

談及在紀念波茨坦會議75周年時特地展出《拉貝日記》的意義,柏林-勃蘭登堡普魯士宮殿和園林基金會發言人弗蘭克·卡倫澤(Frank Kallensee)告訴中新社記者,許多歐洲參觀者只了解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事件,為了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日本在亞洲的擴張、尤其是對中國的侵略,展覽專門開設了一個展區介紹中國抗日戰爭。

弗蘭克·卡倫澤表示,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原本已經準備向展覽主辦方提供《拉貝日記》原稿的復制品,遺憾的是由于受新冠疫情影響,最終展出的是《拉貝日記》復制品的掃描件。

該展覽策展人馬蒂亞斯·西米希(Matthias Simmich)說,約翰·拉貝在南京大屠殺發生后返回德國,他試著通過發表演講的方式讓這場大屠殺為世人所知,但遭到了當時與日本同為軸心國的納粹德國的禁止。

在馬蒂亞斯·西米??磥恚瑲W洲人對于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枚原子彈已經很熟悉,“現在展出的這些內容則是提醒人們,日本被原子彈轟炸并非憑空而來的事件,它的背景是日本的擴張、在中國和朝鮮等地的侵略戰爭。”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圖為該展區展出的埃爾熱漫畫《丁丁歷險記》之《藍蓮花》中關于“九一八事變”的內容。(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德國歷史學家托拉爾夫·克萊因(Thoralf Klein)指出,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到波茨坦會議舉行時,中國抗戰已經進入第15個年頭,日軍的殘暴侵略給中國百姓帶來了沉重苦難:日軍實施多場大屠殺,尤其是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攻占南京期間“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和強暴”;日軍還實施了恐怖的轟炸、使用生物武器,甚至還使用了毒氣;日軍731部隊曾在中國東北進行人體試驗;其它暴行還包括強迫賣淫、虐俘等。

“記憶文化”是馬蒂亞斯·西米希與記者多次談論到的一個概念。二戰結束至今,德國對其戰爭罪行進行了徹底而持久的反思。德國文化學者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曾指出:“要想克服傷痕累累的過去,你就必須面對它,并從對罪行的記憶中找到新的方向”。馬蒂亞斯·西米希亦認為,人們不應遺忘歷史的黑暗面、抑或保持沉默,尤其是歷史上曾經的加害者更應當勇于承擔責任。

“盡管曾參加納粹,但約翰·拉貝建立安全區并拯救20余萬人生命的行為是基于人道的,這是人類普遍認可的共同價值。”馬蒂亞斯·西米希表示,作為黑暗時代里一位堅持人性的正面榜樣,今天紀念約翰·拉貝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個人的故事也成為了德國和中國之間遠隔萬里的一段佳話”。

關鍵詞: 拉貝日記

最新文章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