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作為當前最主流的文化消費之一,觀看綜藝節目已經成為人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近年來,伴隨真人秀浪潮的勃興與迭代,綜藝節目之于普羅大眾的影響深入,并構成以年輕受眾為核心向外輻散的更廣譜傳播。一批又一批引發全民關注的綜藝在臺網兩端涌現,但越來越“年輕態”的節目也面臨新的狀況和問題:節目越來越“低齡”,打著親子旗號實則對青少年過度消費,在立意和構造上缺乏正向引導;節目越來越“粉絲向”,圖解“偶像”的社會功能,在應援、打榜等狂熱的粉絲行動中異化選秀屬性,營造過度娛樂化的青年文化表達;節目越來越“同質化”,才藝競演、戶外慢綜、明星比拼……諸種曾被年輕人喜聞樂見的題材,在相似節目形態的批量生產下不斷消耗觀眾的審美期待,無論對于節目的自主創新抑或行業生態的良性存續,都構成潛在的危機。
誠然,年輕受眾固然是當前構筑綜藝市場消費的有生力量,面向年輕人的取材、創作和傳播都具有現實價值:好的綜藝節目,不僅可以引領更積極的青年文化風貌,也是形塑當代年輕人文化和審美習慣的重要線索。然而,僅僅把落腳點對焦年輕人、過度窄化內容表達,亦會反向阻礙節目的社會意義生產。在節目中談情說愛、跑跳喧鬧,嘉賓們紛紛逃離現實去“生活”、去“遠行”,趨同的情感構造和假想的社會焦慮讓大量富有影響力的綜藝僅僅淪為一道關于“年輕”的視覺奇觀。
被推崇的快感背后,是值得行業反思的命題:一方面,以“年輕”為名的節目創作,漸漸成為一種“偏好”。從制作方或平臺方的考量看來,年輕人是收視主力,“得年輕人者得天下”,但無關宏旨的娛樂基調,或能滿足年輕受眾的體驗快感卻無法生成更有力的社會價值,規模化的偶像養成、詩和遠方,或能對味“流行”的適切表達卻無法構建更有價值的文化空間。在過去幾年間,有影響力的節目或多或少存在跟風效仿、乏于創新的狀況;另一方面,綜藝節目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產品,當前的創作在實質上缺乏對跨代際人群的觀照,有的節目過度將偶像文化視為圭臬,有的節目為年輕社群的生存困境提供想象性的解決方案……帶來的結果就是,年輕人只關心自己的情感體驗,卻無意于洞察所置身的龐大世界。
綜藝節目不能僅僅講述年輕人的故事。作為一種結構性的文化意義再生產,它理應擁有更開闊的格局和視野,從青年群體里提煉問題,作用到全民傳播的旨歸當中。值得高興的是,近期也有一些有益探索漸成規模,有意識地跳出“為年輕而年輕”的創作沉疴,在立意和形態創新中帶來新啟示。于電視端,有的綜藝作品拓展聚焦人群,鏡頭不只是對焦年輕人或受年輕人喜愛的明星藝人,如以“英雄”入題的節目《閃亮的名字》,講述了“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莫高窟守護者常書鴻等時代楷模的故事,為當代青年樹立真正的榜樣力量;有的綜藝作品關注“傳承”,如節目《我們的師父》盡然呈現了老一輩藝術家牛犇的從藝心路,其言傳身教無疑能成為年輕人進行自我反觀的重要參照。
在年輕人聚集的互聯網端,也有綜藝作品在題材和表達上跨越代際鴻溝,形成值得推廣的創新實踐。例如以師徒關系破題的節目《少年可期》,幾位少年向資深音樂人進行“討教”,前輩現身說法用專業和品格為年輕人做表率,具有積極意義;又如《忘不了餐廳》聚焦值得年輕人認真對待的老年人問題,關注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特殊”老年群體。在遺忘里的銘記都被鏡頭溫情記錄:雖然所有人都無力對抗衰老,但在過程中卻沒有一個人能置身事外,我們理應給予老人更多的愛、尊重和陪伴。
采用可被親近的方式提供更充分的代際溝通和對話空間,這是綜藝節目的文化底色所在,由此也能從中找到其娛樂性和社會性的平衡點。狹隘地拘泥于所謂“年輕態”的表達,只會讓節目的創作和傳播陷入更無關痛癢的泛娛樂化思潮中;相反,綜藝節目需要觀照更普遍的社會空間,將不同社會群體、代際視角導入,勾勒更鮮活、生動的時代性表達:既要讓作為“生力軍”的年輕受眾更關心周遭和世界,也要讓文藝創作真正面向大眾、無屏障地為更多普通人創造共情。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優質綜藝節目得以立得住、傳得開。
“金九”發力失敗 “銀十”車市同樣無力 同比下降4% 中汽協發布10月車市數據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公布了最新一期中國汽車市場銷量數據:10月份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29 5萬輛和228 4萬輛,環比增長
經銷商庫存系數迎來四連降 10月庫存水平降至警戒線下
11月11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了10月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結果顯示,10月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 39,同比下降26 1%,環比下降7 1
2025年后 我國所有車型有望全部采用中國工況 部分企業先行
汽車工況是汽車行業重要的共性基礎,也是車輛、能耗、測試方法和限值方法的基礎,此前,我國采用NEDC(歐3 4排放標準的一型試驗)工況,消費
10月車市下滑收窄:強勢品牌恒強 新能源“四連降” 補貼“退坡”市場趨冷
10月,我國狹義乘用車銷量為1843406輛,環比上漲3 5%,同比下滑5 7%,下滑幅度收窄,但仍是自2016年來的最差10月。車市寒冬也加劇了馬太效
冷門專業背后的火爆需求 殯葬專業大學生:這行值得尊重 并非“吃死人飯”
把失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恒的美麗。這個過程平靜細致而溫柔,重要的是充滿愛。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有生命誕生,每天也會有生命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