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灣催淚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下文簡稱《比悲傷》)去年11月30日在臺灣地區上映,以2.39億元新臺幣(約合5202萬元人民幣)成為臺灣年度票房冠軍。今年3月14日,該片在中國大陸公映,4天內票房突破3億元人民幣,連續3日拿下單日票房冠軍。截至3月28日,該片綜合票房已經超過8.6億元人民幣。這部電影改編自2009年上映的韓國同名電影,講述了兩個年輕人相愛不得的愛情悲劇。從《喜劇之王》到《我的少女時代》,再到《前任3:再見前任》,國產愛情電影幾乎年年有,《比悲傷》這部曾經不被業界看好的小成本電影,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票房魔力?面對《比悲傷》“車禍+絕癥”的劇情套路,觀眾們一邊喊著“狗血”“矯情”,一邊卻仍攥著電影票淚流滿面,到底是為什么呢?
筆者仔細分析,個中原因大致有三:
影片的“移情”效果甚佳。人人憧憬完美愛情,都希望“我愛的人比我想象的還要愛我”,但現實并不盡如人意。這部影片在一個半小時里,以強烈的情感、悲傷的劇情牽動并放大年輕觀眾的情緒,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一個釋放和宣泄的機會。
愛情主題的受眾面最廣。作為人類永恒的命題之一,愛情能夠跨越地域、性別和年齡,最大限度地獲得觀眾的共鳴。反觀同期上映的華語影片,高口碑青春片《過春天》、風格化電影《陽臺上》等由于題材比較小眾,難以滿足眾多觀影人群的需求,無形中為《比悲傷》的票房井噴提供了空間。
尊重觀眾的不同立場。業內專家指出,一部電影需要考慮不同觀眾群體的立場,關鍵在于其能否在觀眾群體中形成情感共同體——也許劇情不符合邏輯,但符合愛情的復雜多變特征;也許這樣的人物和故事現實中難以存在,但有人愿意去相信這份美好。因此,一部電影高票房和低評分的并存不足為奇,它一定是抓住了某些基本的要素。
也許我們在祝賀《比悲傷》獲得高收益的同時,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增強華語電影的原創性。只有在劇本創作上多下工夫,才能拍出既令人感動又經久不衰的經典電影。
“金九”發力失敗 “銀十”車市同樣無力 同比下降4% 中汽協發布10月車市數據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公布了最新一期中國汽車市場銷量數據:10月份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29 5萬輛和228 4萬輛,環比增長
經銷商庫存系數迎來四連降 10月庫存水平降至警戒線下
11月11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了10月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結果顯示,10月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 39,同比下降26 1%,環比下降7 1
2025年后 我國所有車型有望全部采用中國工況 部分企業先行
汽車工況是汽車行業重要的共性基礎,也是車輛、能耗、測試方法和限值方法的基礎,此前,我國采用NEDC(歐3 4排放標準的一型試驗)工況,消費
10月車市下滑收窄:強勢品牌恒強 新能源“四連降” 補貼“退坡”市場趨冷
10月,我國狹義乘用車銷量為1843406輛,環比上漲3 5%,同比下滑5 7%,下滑幅度收窄,但仍是自2016年來的最差10月。車市寒冬也加劇了馬太效
冷門專業背后的火爆需求 殯葬專業大學生:這行值得尊重 并非“吃死人飯”
把失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恒的美麗。這個過程平靜細致而溫柔,重要的是充滿愛。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有生命誕生,每天也會有生命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