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3月21日,四川省發布《四川省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在每個地級市至少建立1個滿足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需要的新能源汽車維保網點和回收服務網點。
隨著動力電池“退役潮”到來,目前全國17個省市已被選為動力電池回收試點地區。盡管動力電池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各路整車企業、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和資本也開始加強布局。但目前動力電池行業尚未形成規模,仍面臨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行業技術規范不完善等瓶頸。
多地發布動力電池回收試點方案
按照《四川省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方案》規定,到2020年,四川省將建設3個鋰電池回收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打造2個退役動力蓄電池高效回收、高值利用的先進示范項目,培育3個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標桿企業,研發推廣以低溫熱解為關鍵工藝的物理法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成套技術。同時,四川省要在每個地級市至少建立1個滿足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需要的新能源汽車維保網點和回收服務網點。
事實上,隨著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報廢將進入爆發期,截至目前,全國多地都已出臺關于動力電池回收的試點方案。
2018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展動力電池回收試點。京津冀地區、山西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甘肅省、青海省、寧波市、廈門市17個地區被確定為試點地區。
其中,2018年12月18日,京津冀三地聯合出臺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實施方案。方案中提到,京津冀地區新能源汽車較為集中,動力蓄電池從2018年開始出現大規模“退役”,僅2018年退役3466噸,2019年這一數字將猛增到6483噸,2020年將“退役”10446噸。因此,三地將構建京津冀地區動力蓄電池溯源信息系統,打造涵蓋動力蓄電池回收體系建設、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全產業鏈,計劃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基本建成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
動力電池回收市場仍存痛點
從2018年開始,動力電池開始陸陸續續進入“退役”期。起點研究的數據顯示,2018年動力鋰電回收市場規模達10億元。
有相關機構預測,電池回收利用市場規模將在2020年達到65億元左右,其中梯級利用市場規模約41億,再生利用市場規模24億元。到2023年,市場規模合計將達到150億元,其中梯級利用的市場規模約57億元,再生利用市場規模約93億元。而根據今年2月22日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調研報告》預測,到2020年,退役電池將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較大的京津冀、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
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各路整車企業以及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和資本也開始瞄準電池回收,紛紛搶占動力電池回收市場。2018年1月4日,長安、比亞迪、銀隆新能源等16家整車及電池企業與中國鐵塔公司達成合作,以解決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等問題;2018年3月,上汽集團與寧德時代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同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2018年5月,光華科技設立珠海中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開展鋰電池的梯級利用、回收、拆解及再制造等業務;2018年11月12日,北汽集團下屬企業北汽鵬龍與光華科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廢舊電池回收處理體系等業務上開展合作……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不少上市企業通過與車企或電池廠商合作,加大其在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的布局。
但有研究動力電池方面的專家告訴新京報記者,動力電池回收處理需要達到數量要求后才能實現盈利,但目前行業并未形成規模,上述企業要解決投入和收益的平衡仍需一段時間。
該專家還指出,無論是梯次利用還是再生利用,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仍面臨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行業技術規范不完善等問題。其中,梯次利用技術有一定進展,但還存在技術瓶頸。例如,梯次利用仍存在效率偏低,電池剩余壽命及一致性評估等技術不成熟的問題。此外,盡管廢舊電池再生利用行業已有一定規模,但行業還存在鋰金屬回收率不高、多種電池回收處理兼容性不強等問題。(蔡妍霏)
“金九”發力失敗 “銀十”車市同樣無力 同比下降4% 中汽協發布10月車市數據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公布了最新一期中國汽車市場銷量數據:10月份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29 5萬輛和228 4萬輛,環比增長
經銷商庫存系數迎來四連降 10月庫存水平降至警戒線下
11月11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了10月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結果顯示,10月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 39,同比下降26 1%,環比下降7 1
2025年后 我國所有車型有望全部采用中國工況 部分企業先行
汽車工況是汽車行業重要的共性基礎,也是車輛、能耗、測試方法和限值方法的基礎,此前,我國采用NEDC(歐3 4排放標準的一型試驗)工況,消費
10月車市下滑收窄:強勢品牌恒強 新能源“四連降” 補貼“退坡”市場趨冷
10月,我國狹義乘用車銷量為1843406輛,環比上漲3 5%,同比下滑5 7%,下滑幅度收窄,但仍是自2016年來的最差10月。車市寒冬也加劇了馬太效
冷門專業背后的火爆需求 殯葬專業大學生:這行值得尊重 并非“吃死人飯”
把失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恒的美麗。這個過程平靜細致而溫柔,重要的是充滿愛。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有生命誕生,每天也會有生命離...